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增订本)(下册)》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
《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下册)》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由外国人描写的晚清中国,基本客观,阅读时闻到了晚清社会的那种呆板腐闷气息,试想自己若在其时又能奈局势何?又能有所超脱否?翻回书序时看到读者所谈杯茶平心,也就欣慰了许多,毕竟这是历史,吾国已在复兴途中迈出了很大一步,虽路途仍甚遥远。
评分尽管根据“国情”,这样一本选编《纽约时报》的新闻和评论的书,必然会有很多删节,但能看到当年外国人视角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记述,和一些反映欧美对中国看法的文字,相当不错。 现在这个当代中国版的一大硬伤是,一些人名常用字可能...
评分我一般喜欢看外国人写的记录中国的书,比较客观。本书是当年的新闻报道汇总,客观准确。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最好。
评分一本外国人看大清末期的著作,在阅读中,身为国人的我们学会了唯有自强,唯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是个合格的中国人!
评分如果说看完这本书有什么感想,我很想在题目的内容后面写两个字:如题。当然,不是敷衍,也不是毫无感觉,只是真的觉得只是看看。 这是一本很琐碎的书,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历史书,可能刚刚看完《万历十五年》,印象还停留在所谓的大历史观,所以看这本书总有种捡了绿豆丢...
一部血淋淋的帝国阵痛史,庆幸自己生活在朝气蓬勃的时代。虽然这种通讯式的编辑模式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但是珍贵的史料报道还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历史的视角。
评分无比沉痛
评分不错的史料
评分本来译介是件好事,多少可作通俗读物读读看。为什么连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不写出来?为了规避著作权???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感觉少了一大块。即便是所谓的新闻,亦带有强烈的个人背景因素影响,在殖民时期更甚,这些作者(通讯员)到底是官员?商人?还是传教士?有没有女性?都是美国人吗?还是也有欧洲,甚至中国本土的作者?感觉翻译东西,最起码应当把作者标明,难道我买的是盗版?或者说不标和盗版的性质也半斤八两了吧。
评分作者作为一个外交官,选取了《纽约时报》作为素材,选登其中的新闻报道,从另一个侧面来展现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挺不错的视角。其中涉及到李鸿章的一些内容,读起来不错,尤其是他出访美国的系列报道,或许可以以此与邓小平出访美国比对。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细节较多,图片也比较丰富,可以还原晚清的历史原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