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

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美]蒂安娜•保尔 著
出品人:
页数:173
译者:
出版时间:2011-9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559503
丛书系列:觉群佛学译丛
图书标签:
  • 佛教 
  • 哲学 
  • 佛学 
  • 宗教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汉学 
  • 工具书 
  • 历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在众多将佛教教义传至中国的僧人当中,传法僧真谛于公元546年来到中国,并成为公元六世纪最杰出的译经家之一。真谛传入的义学思想激发了中国人的想象力,继而发展出伟大的隋唐佛教宗派。真谛的译作专攻唯识,并集中于有关心识本性的探讨。作为以西方语言研究真谛唯识思想的第一部专著,本书主要研究了真谛的《转识论》,这是一部揭示真谛的瑜伽行思想的纲要。书中首先讨论了真谛的生平,分析了真谛身处印度和中国南方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主要弟子在传播其作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继而阐述了真谛对瑜伽行派关于语言和心识流转过程的思想体系的分析;最后一章,分析了《转识论》的形成历史以及主要内容,并对《转识论》进行了翻译和注解。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真谛法师感觉更靠近如来藏体系,玄奘法师更靠近赖耶体系!

评分

真谛与玄奘的根本区别,在于真谛认为阿赖耶识无论如何都属染污,必须灭之而后入第九识阿摩罗识(净识),从而证真如、见实相;玄奘则在阿赖耶识中别开见分与相分,使其有可能自净,从而无需另立阿摩罗识,只阿赖耶识转依便可无漏。然而其实二者均在唯识学中融合了如来藏,并且玄奘因为过于强调识之“有”,虽不立阿摩罗识,却离如来藏更近;反过来,真谛虽立阿摩罗识,但更多是假名方便,其实为空,从《转识论》强调“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可见一斑,所以真谛虽然无疑也受如来藏影响,但还是离唯识学的原旨更近一些。这一点保尔有些含糊其辞。

评分

非常深入浅出地讲了佛教心识本性,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非常深入浅出地讲了佛教心识本性,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真谛与玄奘的根本区别,在于真谛认为阿赖耶识无论如何都属染污,必须灭之而后入第九识阿摩罗识(净识),从而证真如、见实相;玄奘则在阿赖耶识中别开见分与相分,使其有可能自净,从而无需另立阿摩罗识,只阿赖耶识转依便可无漏。然而其实二者均在唯识学中融合了如来藏,并且玄奘因为过于强调识之“有”,虽不立阿摩罗识,却离如来藏更近;反过来,真谛虽立阿摩罗识,但更多是假名方便,其实为空,从《转识论》强调“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可见一斑,所以真谛虽然无疑也受如来藏影响,但还是离唯识学的原旨更近一些。这一点保尔有些含糊其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