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 草原游牧部落有这样一种社会机制权力机制的内涵基础,英雄化并兼具卡里斯马式的。【卡里斯马型政治_百度百科】 卡里斯马型政治统治是指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的统治。 h...
评分这本书是在图书馆K历史书籍一列偶然翻阅到的,读到这位作者是以人类学的知识为背景做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国边疆史研究,很感兴趣,遂借回研读了一番。 以人类学知识为背景,顾名思义,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客体化、陌生化。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的惯常角度给我一个概念,就是中原土地经常...
评分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的重点是“空间”,巴菲尔德此书的重点则是“时间”(或历史)。拉铁摩尔要做的工作是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看做边缘的空间区域——长城边疆地带——论证为中国历史中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地他又把这一区域拆分为四部分——满洲(东北)、蒙古...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耳目一新的一本书,以往接触过的东亚历史类读物无不将中原作世界的中心,这使我这样的凡人在观察历史时不可避免的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第三方“蛮夷学者“之手,我有机会以一个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而从儒家内敛自大...
评分(19年春季学期蒙元专题史期末读书报告) 導言 框架的構建充滿了危險。但在長久的時間中,它卻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仿佛歷史發展總是有一以貫之的動力,導致其產生許許多多——起碼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具有規律可循的結果。 巴菲爾德在這個方面的嘗試與成果是讓人咋舌的—...
翻译很好,作者意图用两种模式解释从匈奴到满洲的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族,具有相当的解释力,虽然这种解释也存在问题,而且细节上问题不少。这种结构性的整体性的理解是可贵的
评分人类学写史,同样是结构主义的进路。姚大力认为较拉铁摩尔以降的边疆史传统而言,巴菲尔德是范式转化的观念人物。不过在我看来,巴菲尔德的理论架构虽然体现了动态、共谋,但形态意义上还是二元对立的(就这点来说还是拉铁摩尔更对胃口)。袁剑先生文笔很好,翻译流畅。不过吹毛求疵的认为,对于Manchuria-东北的处理可以商榷。
评分作为一本人类学家所写的旨在阐述中国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互动模式的专著。作者以内部边界策略与外部边界策略作为分析游牧文明选择的一个视角,并在游牧文明不能离开中原文明而单独生存的大背景之下做出了很多分析,并指出蒙古帝国的异常性,打破了线性描述游牧文明(产生—发展—高峰:蒙古—衰落)的惯常范式,这一点值得学习。诚如姚大力先生所言,本书是从拉铁摩尔的“重新发现”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性代表作,还是值得一看的。
评分以草原观点看草原
评分人类学写史,同样是结构主义的进路。姚大力认为较拉铁摩尔以降的边疆史传统而言,巴菲尔德是范式转化的观念人物。不过在我看来,巴菲尔德的理论架构虽然体现了动态、共谋,但形态意义上还是二元对立的(就这点来说还是拉铁摩尔更对胃口)。袁剑先生文笔很好,翻译流畅。不过吹毛求疵的认为,对于Manchuria-东北的处理可以商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