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每個人都有母親,巴爾特的哀痛,也正是我們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彆的一部悼念書,最沉重的一冊懷戀語
★當代最著名的理論傢和文化評論傢羅蘭•巴爾特的內心密語和悲傷傾訴
★看哀痛作為一種情感,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間住的房間,是她故去時的房間,也是我現在就寢的房間。在她倚靠過的牆壁上,我掛上瞭一幅聖像(並不是因為信仰),我還總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終不再想旅行瞭,為的是能夠呆在傢裏,為的是讓那些花永遠不會凋落。
——羅蘭•巴爾特,1978年8月18日
內容介紹
1977年10月25日,羅蘭•巴爾特的母親在經曆瞭半年疾病摺磨之後辭世。母親的故去,使羅蘭•巴爾特陷入瞭極度悲痛之中。他從母親逝去的翌日就開始寫《哀痛日記》,曆時近兩年。
這是一部特彆的日記,共330塊紙片,短小而沉痛的話語,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伴隨著哀痛而起的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他對於哀痛這種情感的思考和認識。
不做姿态的爱 不矫揉造作,只是去爱 只有亲人——母亲—— 那是绝对稳定的存在 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我们才会对纯粹的爱情有着憧憬和渴望 但我们在打心眼里希望爱情也同样稳定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不相信它会稳定 于是我们需要证明,我们需要姿态——只有互相印证,姿态才能成...
評分罗兰·巴尔特的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辞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写哀痛日记。这是怎样一种表达?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没有合适的言词表达,我能想见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语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痛切地流淌,...
評分1 我没读止庵的《惜别》,视频里听他讲,母亲去世后,他花了2年(?)的时间将这种“惜别”之痛写出来,算是惜别母亲,也算是将自我从某种悲痛中解救出来。《惜别》写完,止庵坦言,并无什么用。 2 是否有一种情绪,最终刻在你生命里,从生到死,你都有一种背负之感,难以呼吸...
評分1 我没读止庵的《惜别》,视频里听他讲,母亲去世后,他花了2年(?)的时间将这种“惜别”之痛写出来,算是惜别母亲,也算是将自我从某种悲痛中解救出来。《惜别》写完,止庵坦言,并无什么用。 2 是否有一种情绪,最终刻在你生命里,从生到死,你都有一种背负之感,难以呼吸...
評分這個,不是那麼好懂,有些或者可以說看得莫名其妙。看評論有人說是翻譯的問題。也許吧。但我轉念一想。這是巴特的日記,是悼念母親的日記,本來就不是為瞭齣書給彆人看的東西。但怎麼說呢,算瞭,說也說不清楚。
评分譯得不忍卒讀。平均每兩三篇就有完全誤導性,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的誤譯。舉一個誤導性的例子:P16,她不曾“全部地”屬於我。其實巴爾特在這裏隻是說:過去,她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评分哭。
评分2012.018號。日記是按詩集形式排版的。三星半。
评分羅蘭最擔心之事莫過於被盜走哀痛。譯文成功做到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