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大学法律专业的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Beccaria,Marchese Cesare Bonesana de 1738—1794)以《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名世。1936年郑竞毅、彭时所著《法律大辞书》之补篇,介绍贝卡里亚当时翻译的中文译名为“培卡利阿”,云:“意大利之法理学家,兼经济学家,精通法理学及经济学,其识见拔卓一世,后为奥国之高官,鞅掌国务至二十年之久。其间关于谷仓、货币、度量衡制度之报告,十进位法之采用,均有所尽力,彼对于法理学,反对死刑论,详论刑法之改正。”其所著书,“除关于反对死刑,著《犯罪与刑罚》一书外,又有《经济要论》一书,行世。意大利人誉之为意大利刑法学之开山鼻祖。”实则贝卡里亚不仅是意大利刑法学之开山鼻祖,在世界刑法学之历史上也是一重镇。
意大利刑事古黄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它对地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读了《论犯罪与刑罚》,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行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等理论的影子。读完后,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一,法律的作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法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
评分第一次接触“易感触的力量”,很新奇。其实当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系统了解的人大概不多。“如果所采用的力量并不直接触及感官,又不经常映现于头脑之中以抗衡违反普遍利益的强烈私欲,那么,群众就接受不了稳定的品性准则,也背弃不了物质和精神世界所共有的涣散原则。...
评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几十页,但是偶然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不禁感叹数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初读略生硬,我也是耐着性子往下看,越读越渐入佳境,不觉间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如一杯清茶唇齿留香。阅读时感想颇多,到写感想时只觉言辞匮乏不能表尽内心慨叹一二。言而总之...
评分读贝卡里亚论“政治惰性”有感 □/徐强 关于政治惰性,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是这么说的:“明智的政府是不容许在自己辛勤劳苦的肌体内部存有政治惰性的。我称之为政治惰性的东西,对社会既不贡献劳苦,又不贡献财富;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它丧失了保持...
评分有一个基本的法政理念的基础,看这本书还是很容易的,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后面一大章的译者评价完全是废话,看得明白的压根不需要解析。不过贝卡利亚能在1764年能写出这样的书,确实很牛逼,至少很多观点如今看来也没过时,不像孟德斯鸠老人家有一堆的东西要推翻。 大致提一下贝...
小身材,大味道!
评分很好看的,理性和人性
评分读完以后真的会觉得长智慧并有所思的小册子,18世纪的思路在今天仍然适用。140页不到,说理深刻话题严肃但语言不晦涩(和德国人书里拗口的专业名词和某些学者的生硬德语翻译比起来平易近人多了)。门外汉也可以读,也只有门外汉都读,才能实现书中所写。
评分法国大革命前的风范~相信理性~不反对君主制~司法和立法分开(提出司法时不能诠释法,想法是好的不过的确难以实现)~~不像一般法律书,讲究逻辑,这本像带有浓厚人道主义的法律随笔~~不过,也许逻辑性不太强,读的时候还是有点闷,我还更加喜欢《论法的精神》
评分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为惩罚确立暴虐的正当性辩护的著作,一直不愿翻看,读过才知道原来充满着理性与人道的温情关怀。反思与批判酷刑主义与现代法律的建立同步进行,然而内在的维护法律与外在的捍卫国家主权与权威依然无法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统一,作者一再使我们认识到传统刑法的模糊与肆意以及现代刑法越来越作为一种科学的进步性,却无法使现代刑法回到他最初提出的问题本身去解决它。又或者说,法律的现代性话语其实是法律从来所面临问题的另外一条歧途。无论如何,永恒的人性光芒是成就一部经典的关键,并使之永远经典下去。P.S.黄风老师很浪漫,美词儿成串出现使读者必须不断地缩句才能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