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无命运的人生》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主题和形式、不同的准则、开放性以及充满疑惧的玩笑给它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匈牙利及欧洲历史记忆的更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的同名电影正在拍摄中。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 ) 匈牙利犹太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4岁被纳粹投入集中营,1945年获救。1975年,以他在集中营的生活为背景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出版,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它与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通常被称作凯尔泰斯大屠杀小说的三部曲。另有《英国旗》、《苦役日记》等中篇小说。他的演讲和随笔被收理成《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行刑队再次上膛前的瞬间静默》以及《被放逐的语言》等集子出版。
凯尔泰斯的作品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从各个不同角度传达着同一个主题——大屠杀。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探索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在人类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个人如何继续生活和思考。
凯尔泰斯的作品基本就是不断重复奥斯维辛的故事,他比昆德拉和村上要来的幸运,虽然很长时间作品没有什么影响力,旅居德国后时来运转,题材占了很大的便宜。 凯尔泰斯试图用另一种手法去表现集中营,但我感觉不太成功,过于平淡,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整本书读下来味同嚼蜡。他...
评分少年久尔吉在蔡茨集中营身受重伤,处在生死边缘,被抬到位于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在路上,他看到人们一如往常在在集中营艰辛地活着,闻到萝卜汤那熟悉的香味,他“干枯的双眼”出现了几滴热泪,一句“为自身的荒唐而害羞的,然而却又越来越执拗的悄悄话”出现在他...
评分看到《无命运的人生》这本书时,首先被书名吸引。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即人各有命。那为何作者又说《无命运的人生》?怎么就是无命运?带着疑问,开始追随作者的故事去理解,去探索。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的途中被抓到...
评分 评分在我们的心目中,幸福和救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雅明 伊姆雷笔下集中营的叙事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展开:颜色、片段、气味、杂沓的声音、匆忙一瞥的痕迹与空白中想象,这些东西构筑了这座回忆沙堡,间接引语的大量运用也使得人物之间的沟通成为一桩断断续...
一直到最后,“憎恨”两个字出来的时候,两行泪实在是控制不住,抽泣。相比较,主人公却冷静许多,运气固然是能在集中营幸存下来最重要原因,他的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吧,平铺直叙的几乎看不到控诉。特别是刚刚抵达集中营时的幻想,更是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几乎捕捉不到他对集中营的痛恨,但是回到布达佩斯之后,对以后的生活开始思考时,才知道所有的伤痛已经深入骨髓,逃避不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新生活,只是旧生活的延续。
评分然而,另一方面,在这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体内有某种东西无法挽救地毁掉了,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我都以为,这是我能够起来的最后一个早晨,每迈出一步,我都以为自己再也迈不出另一步了,每做出一个动作,我都以为自己再也做不出下一个动作了,但后来又有那么多次,我也都一一完成了。
评分德国兵把我们截下来了,让我们列队跟着走。我们跟随着那些穿钉靴的人,走在城市中央的人群里,队伍是松散的,人潮是汹涌的。中途我们还搭了电车。一路嘻嘻哈哈,丝毫没有想过逃跑这回事。我们就一直随着命运,随着对命令和规则的服从,走进了奥斯威辛。在集中营里,死或者活,也都那么荒诞,那么缺乏正常的命运规律。
评分《局外人》的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夸张与过分是喜剧需要的成分,而蕴藏、敛聚、深刻才是悲剧的风格。” 这部描写集中营生活的自传体小说正是采取了内敛而克制的写法,用平淡朴实的语言简单地叙述着一切。作者一直表现得很是冷静,偶有一些较为激烈的情绪也几乎被轻描淡写地带过,镇定得让旁观者都有些害怕。在对话中,几乎都是引用他人的发言,而非直接通过自己之口转述。这样的做法,令读者感到主人公也有了如同“局外人”一般的立场。和直接控诉集中营之暴虐可怖的同题材作品不同,在本书里,我们只能看到几乎不带多少感情色彩的客观描述。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集中营也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可怕(比如布痕瓦尔德那几天和后来在病房度过的一段时间);然而,另外的事实却不断提醒我们集中营里的人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不寒而栗。
评分两年前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