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稀方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西方文化理论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香港文学研究,并于2001至200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做香港及后殖民批评的研究。在海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存在与虚无》(1999)、《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2003年即出),编著有《我所知道的康桥》、《小城三月》(1999),译著有《黄金法则》(2000)等。
“小说香港”的说法,来自于王德威“小说中国”。王德威“小说中国”的概念并没局限于“由小说看中国”,而是“强调小说之类的虚构模式,往往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国家的建立与成长,少不了鲜血兵戎或常态的政治律动。但谈到国魂的召唤、国体的凝聚、国格的塑造、乃至国史的编纂,我们不能不说叙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说(虚构!)之必要。”
本书作者从小说出发,试图在历史建构的意义上辨析复杂多变的香港文化身份,同时从都市出发,建立了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视角。与已有的成果相比,此书的研究视野是全新的,与仅限于一般性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香港文学史截然不同。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再评价。前半部比后半部可看;还是觉得结构上有问题,把香港意识纳入历史想象的范畴,反倒是本土经验的都市性不涉及西西、也斯等纯文学作家,好歹李碧华是严肃通俗一锅端吧,后半部分太弱。
评分借着香港drama的东风翻了翻,中文系同学的作品总是能旁征博引,大面积使用新颖概念,表示脑细胞不够用啊。
评分赵稀方认为《秧歌》没能脱离“绿背文学”的阴影,但我不这么认为。《秧歌》不能算作是张爱玲很好的作品,但心理描写的长处还是有的。
评分小颠覆。
评分由成因,演变讲起。如何就立的热辣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