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猶太詩人,198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主要作品有詩集《緻約翰?鄧恩的挽歌》、《詩選》和散文集《小於一》、《悲傷與理智》等。 一個識字的人可以不寫一首詩,但一個詩人卻不可能一生不寫任何散文性的文字。他的散文極具獨創性,在這裏,講究的語詞,有張力的結構與細緻的分析,獨特的見解,格言式的句式,令人叫絕的奇喻,使其散文贏得瞭與其詩歌平起平坐的地位。
一個識字的人可以不寫一首詩,但一個詩人卻不可能一生不寫任何散文性的文字。他的散文極具獨創性,在這裏,講究的語詞,有張和的結構與細緻分析,獨特的見解,格言式的句式,令人叫絕的奇喻,使其散文贏得瞭與其詩歌平起平坐的地位。
任何無視文學倡導的準則而過的生活,是卑瑣的,也是無價值的。過有思想的生活,過有詩意的生活,正是本書給每一位讀者的人生啓示。
法国作家加缪在一封给另一位伟大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俄罗斯的19世纪,我便什么也不是。”当时的加缪还没有意识到,不仅仅是19世纪的俄罗斯,随后的20世纪的俄罗斯同样对世人的生活意义深远。美国的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对此进行分析说:“改变我们灵...
評分这篇文章很长,很散,很杂,最起码在写惯了高考作文的我看来,是这样散乱的文章。所有的文字却乖顺地指向同一个终点“文明、艺术”。粗俗如我不能完全领会它的魅力,只能顺着发散思维一下~~ 约瑟夫在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中读到了他和他的作品的死亡,并参与其中,为何说是“...
評分曼德爾斯坦姆對阿克梅派的定義是“對世界文化的眷念”,而曼德爾斯坦姆是布羅茨基最尊敬的詩人之一。我想,這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能理解俄國人遭遇的人了:同樣的馬克思、同樣的革命、同樣的大清洗、同樣的右派、同樣的流放於無止盡的苦難和笑話…… 當初讀到曼德爾斯坦姆等在史...
評分这篇文章很长,很散,很杂,最起码在写惯了高考作文的我看来,是这样散乱的文章。所有的文字却乖顺地指向同一个终点“文明、艺术”。粗俗如我不能完全领会它的魅力,只能顺着发散思维一下~~ 约瑟夫在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中读到了他和他的作品的死亡,并参与其中,为何说是“...
評分这篇文章很长,很散,很杂,最起码在写惯了高考作文的我看来,是这样散乱的文章。所有的文字却乖顺地指向同一个终点“文明、艺术”。粗俗如我不能完全领会它的魅力,只能顺着发散思维一下~~ 约瑟夫在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中读到了他和他的作品的死亡,并参与其中,为何说是“...
正如布羅茨基在《怎樣讀一本書》中所言,讀過一些他所言的優秀詩人的詩後,我開始極為討厭米沃什和布羅茨基這樣誇誇其談的散文
评分有機會查查被刪的幾段寫的是什麼。
评分不得不承認 還是更加喜歡布羅茨基的詩歌 讀他的散文同樣需要讀他的詩一樣的精力 所以當讀簡短的詩的時候還是想象力的盛宴 讀散文的時候一種努力還原的慣性讓閱讀顯得疲倦 《小於一》《哀戚的繆斯》深意龐雜而又語句濃縮 後麵確實不乏應酬之作 演講、會議、講稿 等等也不能當詩讀 不過布羅茨基對於詩歌的狂熱推崇倒是貫穿始末 其中有一段他談到 關於美學價值相對於倫理價值的先行性 認為文學性纔更真實 大概也是藉助詩歌的感觸 淺閱讀
评分《小於一》啊,看著真親切~
评分我喜歡的散文很普通,言辭優美連貫,感情真摯動人,而且一定要有個點,混閤著無法區分的感情。打個不恰當好的比方,好的散文要像植芝理一或者手塚治蟲的漫畫,在糾結於人物分鏡時忽然有個轉嚮全景的切換,那個瞬間讓人覺得呼吸急促整個時間都處於一個停頓中,某種更為廣闊的東西嚮人壓來——這種氣度,這種收放自如,布羅茨基確實做到瞭,正如寫弗羅斯特的那篇文章的題目“悲傷與理智”,屬於詩人的情緒框著全局,理性的細密填充其中,成就瞭“詩人”主導下的迴憶,對現實和世界的認識,對詩歌的認識。獨特的見解啓發甚多,幾筆勾勒齣一代俄羅斯人的精神肖像極見描寫功力,對於奧登的分析值得揣摩。三個感想,一是布羅茨基對詩歌的抬高可和昆德拉對小說的抬高和抒情的諷刺做個對比,詩人的這種“意識、思維和對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這種“處在對語言的依賴狀態”,是否可以達到——不要臉的藉個哲學詞——澄明和無遮蔽?小說完成的不是這個,但是詩歌可否完成,我不確定。二是讀詩太可怕瞭,我覺得我這種文盲完全讀不齣來,《步入》隻能老老實實的照字麵意思看,更多的還是中文式對傳情的看重吧,總是要“感到”什麼,而不是“體悟”。三是我一定一定要學俄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