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20180521 第一章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摘: 1.“人类学的礼物交换理论主要源自马歇尔·莫斯的名著《礼物》。该书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受礼者必须报偿的原则?所送的东西中有什么力量迫使受礼者要作出回报?” 2.萨林斯确定了决定馈赠与交换之一般属性的三个重...
评分 评分“一个奇怪的乱”用礼物的交换来理解南北方人的差异本人不能同意,首先,”南方人精于算计,北方人重义气“,这个前提就有问题,什么标准是义气,什么标准是算计,如果说讲关系聚山头算义气的话,南方人并不差,另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刻板模式"(stereotype)...
评分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结构清晰、内容夯实、语言优美和相关理论对话密切,并提供了创新之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作者们如何在第一章节为自己的研究增添光彩,逐个从各个维度论证本研究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以礼物为媒介,作者其实还是在谈关系、人情、...
翻译痕迹太重==
评分送的不是礼,是寂寞
评分作者用礼物的双向/单向流动来理解社会主义时期(后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关系和等级。首先,他对礼物划分为表达性/工具性的礼物,前者是一种互惠,平衡的人际关系,后者是不对称的礼物流动,通过这两种类型礼物看一个村庄里普通人如何继承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创建姻亲、朋友关系和其他的权力关系。接下来,对彩礼和嫁妆的考察,提出这是一种新的分家方式。不同于传统社会婚嫁费用的高涨在于两个家庭间财产的联系,后集体化时代,嫁妆的增加,意味着新郎新娘个体家庭的基础资金的增加,意味着核心家庭对父权的反动。在我看来,本书提出的有意思的问题是,从氏族社会到等级社会,礼物转化到商品是否可行,因为礼物是不可让渡的,本身连带着情感,它是如何变成没有人格化的商品?另外,商品化的礼物是否会影响礼物代表的感情和关系?
评分说的那些确实都是农村人人人皆知的事情,是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的东西。
评分非常有看点,一是作者本身有故事,二是所说的“礼物”行为完全可以在我们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尽管略有不同。如果对村子里的人情往来感兴趣,完全可以看看这本书!要是我的研究能做成这样,精致的描述该有多好啊~~PS:译者中的刘瑜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刘瑜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