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然
1924年出生于瑞典南方。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着著名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大学毕业,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1950年和陈宁祖女士结婚,当年秋天返回瑞典。195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1958年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中文系、澳洲国立大学中文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1990年退休。1975年当选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即“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198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0到1982年,1986到1988年两度当选欧洲汉学协会主席。
1965年以来,马悦然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他的译作包括:《诗经》(一部分)、《楚辞》(一部分),大量的汉代诗歌,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的作品,以及朦胧诗人北岛等人的诗歌。此外,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和沈从文、李锐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从峨嵋山古刹中的青年学子到誉满全球的汉学大师,身为瑞典人的马悦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语――汉语,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空,领略一种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异国游子的拳拳乡思。
我一直想为这书单独写篇博客来着,结果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写完。是酸着鼻子把书看完的,马悦然,马洋人,对中国怀着这样质朴与深厚的感情。看他写到中国妻子过世后他把家搬到墓旁,每天都要去散步时陪妻子一会儿,我就觉得这跟人种无关,是天性温良,所以折射出的文字也一样如...
评分 评分今天看《另一种乡愁》,看到一件乐事,忍不住决定费大功夫敲下来,以表示我的兴奋之情,哈哈。 话说50年代政府公布汉语拼音的时候,有人提议放弃方块字,甚至有人建议把古代的文献“译”成拼音。汉学大家赵元任教授听说此事,在1957年8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故...
评分古往今来,写乡愁的人如果不是和识字的人一样多,恐怕也差不了多少。愁,就是在“心”上安一个“秋”,秋的滋味,是离别,是收获后的空虚,也是寒风渐起的萧瑟。 看过一些关于乡愁的书,看过一些关于乡愁的电影。的确有一种酸楚的滋味,如同吃青梅,有一些涩,有一些酸,还有...
评分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的确,乡愁一直是文化人心中永恒的创作灵感:从咿呀学语的孩童,父母教我们念“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到中学课本里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代的“渔灯暗,客梦回,一声...
“是日已过,命亦随灭”
评分homesick了
评分宁愿不吃晚饭一口气读完的书。这样的书真是少之又少!
评分一个瑞典人无关诺贝尔的中国乡愁
评分乡愁啊,乡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