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汉族,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录本书中。
再版编叙:
自一九八五和一九九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编辑出版《林徽因诗集》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卷以来,出版界对林徽因似乎日益关注。除各类文集中零散收录了不少林徽因的诗文外,仅我所见到的选集就又有两种:陕西太白出版社编印的一个与梁思成的合集,以及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林徽因》卷;此外还见有传记或类传记两种。然其编、著中的种种问题,实在有负于林。另有(美)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原是一部好传记,可惜我们看到的译文又不大让人放心。
“百花”这个集子,可能是目前搜集林徽因遗存各类文字最全的了。一九九九年四月,其初版面世。然而由于我工作不力,校订方面留下不少问题,再版时才得以改正。为此谨向第一版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林徽因作为一位学者和作家,一生写过的东西比发表过的要多得多,而佚失的文字比保留下来的又多得多。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一个真正的损失。那原因只能从多半个世纪中国辛酸的历史中去寻找,而不能责怪什么人。
这个集子与其它林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包括了林的文学作品,又包括了她的建筑学作品。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本来就是林徽因个人的文化特征,可惜过去的林集多半为文学出版机构所编选,建筑学家林徽因的面貌由是无从充分展现。
本集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尽管远不完全,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从而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不仅字迹潦草,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对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作为她的后人,我也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把这些原纯属她个人的东西向读者公开的。
本集还有一个特色,即收录了她的几封英文信。从而可以看到林徽因的另一个侧面。林徽因自己说过,她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因此,英语在她不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可以说,没有英语,就没有“文化的林徽因”。
文/蓦烟如雪 她是胡适眼里的中国一代才女,她才华横溢,她大家闺秀,她赶上了风华绝代的民国,她是倾倒众生的翩翩佳人,她就是林徽因。 对于林徽因了解起初不是因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源于徐志摩。我翻阅一些相关资料,却久未下笔,因为对于林徽因,我是满腹矛盾...
评分文/文小妖 午休时,同闺蜜煲电话粥,从世界国际新闻扯到家庭的油米柴盐。聊天结束前,闺蜜无奈地叹道:“女人不易做。”挂掉电话,反反复复玩味着闺蜜的感叹,脑子里却千头万绪。立在窗前听雨,雨声潺潺,偶尔传来几声一划而过的汽笛声。万物在雨里,我在雨外,入秋的雨,下一...
评分当前的艰苦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充满整一个民族,整一个时代!我们今天所叫做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客观的无疑我们彼此所熟识的艰苦正在展开一个大时代。所以别忽略了我们现在彼此地点点头。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
评分正在看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对于林徽因的“才情”,我没资格评判,并且“才情”也没什么固定标准;只是怎么越读,反而越对林徽因的“为人”产生怀疑! 看电视剧的剧的时候,周迅把其塑造的灵气荡漾,楚楚动人,任女人见了都会一见倾心!她与三个男人终其一生的感...
评分我没有欣赏现代诗的能力 但是很喜欢她写的戏剧。当然最好的肯定还是建筑文集,可惜这个需要更高的门槛。
评分我读的是不是这本呢,回头得去找找确认。读这本纯属爱屋及乌啊,但是印象我没读完。
评分其实我觉得她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挺平庸的,真的。
评分高二暑假
评分我对林徽因的喜爱,就因为十多年前读的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