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以英文写出多部传世的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该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本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看了里面的很多细节大约写的都是民国前后的北京,与如今的北京区别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居住的环境,比如饮食的习惯,比如交通状况等等。 我现在住的地方算是老北京聚集的地方,经常还能看到很多老北京的玩意儿。可是在其他区或许就少了。 其他的等全部读完再写评语。
评分叙述北京的书,行文还是京白为好。本书译文翻译腔过重,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另外,文中多处讹误,比如人名,书名,地理方位等等。不知是否是出版校对的问题?
评分不知道是上学那会儿看了视频,总是说万字万字,很牛X很牛X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本拖了不知道几年还没看完书,很想去圆明园。。。 ?好像跑题了。。 看的时候枯燥,之后,忽然有人说到某个地方,忽然路过了,脑海中忽然有印象,妈呀,真亲切啊~~~~~ 忽然就很想多了解了
评分看了里面的很多细节大约写的都是民国前后的北京,与如今的北京区别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居住的环境,比如饮食的习惯,比如交通状况等等。 我现在住的地方算是老北京聚集的地方,经常还能看到很多老北京的玩意儿。可是在其他区或许就少了。 其他的等全部读完再写评语。
评分这几天在看林语堂的《大城北京》。据说奥运会好多老外来中国,都特别好奇,问:你们的长袍和辫子去哪里了?他们印象里的北京还是林语堂笔下的带有中古色彩的老北京。可不,林语堂是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可是当今作家中,有几个能做到这点呢?文化传播之不得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是一般差!
评分没有写出北京的情趣
评分railway station
评分书中很多关于北京的故事都在其他人的研究中出现过,说明学界对北京城位置变迁的研究已有基本共识
评分理发店等候时巧遇。封面上有段话,写的是难以言说的老北京精神。如今,新北京精神八个字概括,真叫人感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