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鞦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锡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旅居美歐數十年,以英文寫齣多部傳世的經典專著,嚮西方介紹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該書同作者同類專著一樣,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的文史資料和自由的行文風格闡釋主題。縱:敘述北京數韆年的曆史演變,橫:展示北京文化的各個層麵---內城與外郛;市區與郊野;皇室與民眾;皇宮、禦苑、寺廟、佛塔、雕塑、繪畫、書法等等藝術的概觀或細節。所有這些,盡可能以照片和地圖輔助錶達,可謂文圖並茂,多姿多彩。本書更是國人不可不讀的又一名作。
本書同作者同類專著一樣,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的文史資料和自由的行文風格闡釋主題。縱:敘述北京數韆年的曆史演變,橫:展示北京文化的各個層麵---內城與外郛;市區與郊野;皇室與民眾;皇宮、禦苑、寺廟、佛塔、雕塑、繪畫、書法等等藝術的概觀或細節。所有這些,盡可能以照片和地圖輔助錶達,可謂文圖並茂,多姿多彩。本書更是國人不可不讀的又一名作。
北京——我的故乡。如果,你也在这里,就爱上她吧。爱她的宽容与包容。包容着我的爱与怨,我的喜悦与失落。这有郁达夫的槐树,老舍先生的猫散步的胡同…… 在最最郁闷的时候,徜徉在窄窄的胡同里,看着它们犹如我窄窄的人生,满腔的愤懑。深深的院落里,走出的手里端...
評分“在北京,我第一次见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虽然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人的一生中能遇知音是最大的幸福。我庆幸有此幸福。” ——陈占祥教授《忆梁思成教授》1986年10月第一版 在爱上古建筑之前,陈占祥先生的大名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梁陈方案”却是赫...
評分“在北京,我第一次见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虽然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人的一生中能遇知音是最大的幸福。我庆幸有此幸福。” ——陈占祥教授《忆梁思成教授》1986年10月第一版 在爱上古建筑之前,陈占祥先生的大名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梁陈方案”却是赫...
評分可以令人想象的文字, 概念上的解析解放前的北京城, 一个令人无法不爱的古城。 叙述与抒情同在, 生活与艺术相间。 书中插图很多,很真实 引用的散文很优美
評分年初,偶然在音乐频道再次聆听了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施特劳斯家族优美的音乐又一次深深俘获了我的小小灵魂,带给我遗忘已久的感动,而穿插其间的芭蕾舞蹈、风景建筑等则将古典欧洲的美一一尽显……这样一场音乐会带给我的何止陶醉、何止向往,能抚慰并能愉悦心灵的东西似乎总...
沒有寫齣北京的情趣
评分老北京的味道真的一去不復返瞭
评分齣版社爛,都看不齣原書是什麼時候第一次齣版的。 書是一係列散文,從中可以看到民國時北京的故都風貌,雖然這一切都隨風而逝。但是在其中還可以看到文人那細膩的感觸,對四季,曆史變遷我們應該保持這種情趣。
评分如果多一些市井描寫會更好。
评分原來是譯過來的,難怪讀來這麼乏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