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记忆都和电影有关
九年之后,毛尖第二本影评合集
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皮里阳秋的机锋
烂片当道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专业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都说我偏爱毛尖疼惜毛尖:她的文字确实有品有格。人品优劣蒙不了人。文品高低看仔细了也蒙不了人。——董桥
毛尖笔下不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加上皮里阳秋的机锋,每回都不禁忆起当年最爱看的Pauline Kael;因为看完烂片的郁闷,一读她的尖酸辛辣,不无化解之功。——郑树森
凡事皆有例外,但毛尖的电影文字例外没有:每篇都掷地有声,埋藏的笑弹等待你的幽默感去引爆。——迈克
毛尖,浙江宁波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非常罪 非常美》《慢慢微笑》《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等。
阅读•毛尖电影笔记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作者是一位在香港读书,后来留学美国,有着博士学历的女士。我猜测她学的不是专业电影有关的学位,而是在美国期间看过许多电影,其中主要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主。照理说,这样的人写出的影评我是满怀期待的,看了之后,我却不大喜欢。我...
评分毛尖的随笔杂感写到现在,已经不再去挑剔电影了。无论遭逢多么烂的电影,她还可以写写烂片笔记,顺势调笑一番。仅此一招,就让那些吞下无数烂片苦果的无辜观众心下畅快。 这是一个职业影评人、一个超酷的影评人所能达到的最好境地,也就是所谓的——从艺术的腻歪到世俗的康健...
评分文/茱茱 上世纪30年代,宁波人苏青到上海,晚清开埠后的十里洋场怒马高车,摩登气派。海派文人在华洋杂处的异域盛景里应运而生。半世的悲苦与风华,转眼都幻作了秋风浦雨里的海上花。 80年代末,十八岁的毛尖从宁波到上海读大学,百乐门的霓虹光鲜大不如前,国泰电影院还在,...
评分阅读•毛尖电影笔记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作者是一位在香港读书,后来留学美国,有着博士学历的女士。我猜测她学的不是专业电影有关的学位,而是在美国期间看过许多电影,其中主要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主。照理说,这样的人写出的影评我是满怀期待的,看了之后,我却不大喜欢。我...
评分读毛尖的电影随笔《例外》,让我想起一位美食家费雪。虽是谈美食,却文笔老练机锋毕露,美食之外延伸开去各种历史、人文、自然、哲学的话题,让人在烹美食之余,一享不同国度生活价值观的盛宴。说起也蛮巧,读《例外》,让我有同感:分明是在说着电影的事,可偏偏读着却不仅仅...
参差不齐。
评分可读性还可以,也能了解一些影坛轶事和典故。我只是不太喜欢某些篇目浓浓的"万象"体,且做评论的时候有时语气太轻佻。
评分参差不齐。
评分写黄金时代的影人轶事时最有趣,影评和观后感什么的就十分无聊了。最后部分的小津论文尽显功力。
评分当毛尖也开始用抖机灵的影评来硬凑一本书的时候,我对一般的专栏作者也就失去指望了。当然写得好的篇章还是一样写得好,但基于期待过高,对其中一些干货不足的篇章,也就过度地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