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看了这本书,总觉得该写点什么。书不能白看,所以我要来一篇读后感才行。史景迁同学,是位美国的历史学家,他极其景仰司马迁,因此取名“景迁”。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因为它没有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写。一到豆瓣才...
评分媒体供稿。记录史景迁2月底到3月初在北京的行程。 五百人的教室内,史景迁讲课的语速迟疑了一下。他看见两个操作摄像机的人,正试图在前排学生的桌子上架起一个小型的轨道。这两位摄影师试了许多次,才得到一个缓慢推向史景迁——这位北美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那张...
评分诚如副标题“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所言,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关注了小人物的生活。为了研究清朝初年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史景迁选用了退休公务员、前县长冯可参的官方出版物《郯城县志》、在职县长、县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黄六鸿的博客《福惠全书》以及畅销书...
评分王氏、董小宛及官人袁小修 1、写这样的书他一定会感到创造的喜悦 两天看完了史景迁《王氏之死》。此书写作资源,是一本县志,一个退休官员的笔记和蒲松龄的小说。王氏在第五章出现,也在第五章死去。第六章"审判"只是一个尾声了。王氏之死的个案和郯城的苦难是观察十七世纪...
评分自古至今,从《左传》开始,中国就有了记录历史的习惯,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原因。中华文化固然优异,然而和西方相比,的确少了很多有关个人价值的问题。西方文学和文化总是以个人出发,正如古希腊罗马文化虽然只有沙丁鱼和洋葱头伴随,但是他们认同的人本价值和世界...
后现代的写法。
评分所谓”微观史学的代表作“,既没有对地方的整体性把握,也没有好的理论架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段子集。打着重建历史心态的幌子,引用小说时缺乏对文化和背景的体认。一说到”个人命运“,西方的各种想当然尔纷纷暗度陈仓,最后干脆自己跳进去帮苦主编了个小清新范的梦,手法真够下乘。读这个还不如读《故事会》。
评分《王氏之死》是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古代中国底层社会:一个对外形象光辉灿烂的中华帝国,其实撑起它的大多数百姓,就是书中这样一群人——男人受着生存的苦难,女人则更苦,她们同时受着男人带给她们的苦难。天灾人祸,夹缝中生存,这或许才是皇皇中华历朝历代最真实的模样。蒲松龄的作品穿插其中,仙得不真实,它是苦难的中国人试图在精神世界里逃避苦难的产物。
评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少这本如此。
评分内容是五星的。只是这本总共十万字出头的书,除去前言,引用,和附录,还有大段通篇引用聊斋的原文翻译,剩下不多的干货竟然被定价35元。不是说知识不值钱,而是说理想国做的东西怎么都这么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