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上海人,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誌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後調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迴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錶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錦銹榖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獲茅盾文學奬)等長篇小說。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奬,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奬。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錶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曆與情感。“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在藝術錶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
《富萍》講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當時的上海社會組織很嚴密,王安憶從一個特彆感興趣的題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樣到這個城市來聚集。分頭寫瞭許多上海中層、底層的市民,描寫他們以什麼樣的理由來到上海,又如何慢慢居住下來。
小說裏的富萍從小沒有父母,在親戚傢長大,她因為和"奶奶"的孫子有婚約來到上海,富萍外錶木訥,在內心卻處處透著聰慧,錶麵上柔順,骨子裏卻是倔強的,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張,她周身上下都散發著青春的氣息,透著一股子鮮艷的鄉氣。
当一切都有了答案以后,却是一场大水,与倾城成就了一段姻缘不一样,这却是一场所有人都欣欣然,幸福的大水。除了蚌埠和淮河以外,关于场景的描写,大水这一段,几乎是王安忆所有作品中的顶峰和翘楚,而且关键这里面有富萍的从容和安定的感觉。
評分一个人的战争--读王安忆《富萍》 富萍是个倔强的孤儿,用她气头上的话说:用娘生,没娘养。富萍的叔婶把她抚养成人,给了她一个表层意义上的家,也给她内心深处蒙上了无法挥去的关于家庭的,关于负担的阴影。富萍可以承担,却仍有一种想要极力摆脱的本能。谁愿意让生命的姿...
評分作一朵海上的浮萍 ——读《富萍》有感 正如小说P179页舅舅带富萍走过一个水塘时写道: ——舅舅就说:水葫芦只是水草中的一种,这一种和你同名呢,也叫“浮萍”,不过,音同字不同。舅舅蹲下身,拾根草棍子,在地上划字给她看:这是“浮萍”的“浮”,这才是“富萍”的“富”...
評分王安忆的东西是属于过去的。 当已读页码/总页码分母不变,分子以等差为1趋向增加时,我们知道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是等于1的。只是每回到了这种时刻,我的心总是有种未尽其意的怅然若失之感。王安忆繁杂错乱的枝枝桠桠绕了多少个曲折,走了多少里行程,却在我们的猜测和遐...
一般般
评分那些個插畫倒是很有趣
评分王安憶對作品人物的相麵及心,用放大鏡立體細觀、體察人物的效果,真是工筆重彩。她筆力又夠,可以感覺到幾乎是她手寫瞭她想,有這樣的文字能力和錶達天賦,真是值得艷羨。然而有瞭這樣的本事,不捨得不用,又欠缺點控製和布局,小說就容易絮瞭。人物像活人被關在密封的小小微縮景觀裏,你看他們生動無比,縴毫必現,但是空間就這麼大,去不瞭彆處。
评分【2015.11.22~11.25】篇幅不長,但由於集中在富萍身上,偶有奶奶與戚師父年輕時的故事、富萍丈夫與婆婆的遭際占瞭一些篇幅穿插,也不嫌淩亂。人物不算太少,可都是襯紅花的綠葉,不搶主角的光鮮。全書的閑筆極多,如不耐心,比《長恨歌》的前十幾頁難熬多瞭,但用瞭這麼多閑筆,就像汪曾祺那樣,這些風土人情,已經是小說的主體,是“人與環境”、“城鄉碰撞”這類題材中的城市與環境,是與主角的際遇密不可分,缺一而不成為一個完整的內蘊所在。結尾一共9頁,竟隻有最後2頁纔交待瞭富萍的結局,另7頁全都是寫環境,王安憶是到瞭結尾也要再次告訴讀者,我這本書,就是這樣往無趣瞭寫的,你若用心,自然處處見得有趣,你若不耐,也就處處都覺乏味瞭。
评分挺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