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憶溈,生於郴州,長於長沙,現居濛特利爾。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從濛特利爾大學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獲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1996-2006年任教於深圳大學文學院。2006-2007年為《南方周末》及《隨筆》雜誌撰寫讀書專欄。2009-2010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1991年獲颱灣《聯閤報》文學奬。
《遺棄》是薛憶溈的長篇小說,主人公是生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的一個年輕人圖林,圖林是一個“自願失業者”、“業餘哲學傢”,《遺棄》就由圖林一年的日記構成(但從9月初到接近年底的三個多月的日記被處理成隱居寫作哲學史而付之闕如)。作為一個“例外”中的“例外”,他突然陷入瞭存在的睏境:他“遺棄”瞭自己的工作,發現瞭世界的“混亂”,掙紮在崩潰的邊緣,“消失”似乎成瞭他唯一的齣路。在這一年裏,圖林自動從公務員的崗位退職瞭;他久病不愈的外公去世瞭;他以前的上司、一位處長也可能死瞭;最後他當兵的弟弟也死瞭。他異地的女友先是懷瞭一個“彆人”的孩子,後是嫁瞭另一個“彆人”。他好像諸事都失敗瞭,也許隻除瞭一件事:他在心靈的路上走瞭很遠。而他走的路是一條很少人走的路,他進的是窄門。
如果时代需要文字来标记的话,薛忆沩和他的《遗弃》属于八十年代,就像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属于六十七十年代一样。《遗弃》是一本重新被发现和消费的作品,但也许就像作者说的,它的读者数量“既使以二进制计也不会超过四位数”,当然,从销售的情况看,读者数量显然不止如此,但...
評分在《讨论集》里看到,博尔赫斯说《古兰经》里没有出现骆驼,我在《尽头》里看见唐诺老师引用过,现在看到原文觉得陌生的亲切。《尽头》里似乎只说了这么一句,博尔赫斯说了两大段,明白他的意思后,觉得博老头儿有点罗嗦啊。(当然我得说他大部分东西是我现在还看不懂的,有阅...
評分在我的意识里对小说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种分为两类,一个是为了讲道理而讲故事的小说,另一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小说。而这一本,本应该属于前者。可是我又觉得它好似后者,因为书中的故事总是与我意识中的故事重合,可很快让我从中脱离,这样的阅读狠狠的...
評分在中国文学界,薛忆沩算得上一个传说中的名字。他从来是疏远文化圈,偏爱简朴简单的生活,却独对文字与文学有着少有的执拗与挑剔。薛忆沩与收获杂志编辑、新锐女作家走走在文汇网#读家视点#栏目,共话他们眼中的迷人文学,更多内容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20289
評分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这种关于存在本质的追问几乎贯穿人类的整个文学历史。我是谁?是对自我身份的定义;我从何处来?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于坐标的寻找。对于这两个问题,逝去的时代已经给予了我们许多参考答案,但是只要人类还在“思考”,这些参考答案就注定无法满足人类...
我估計今天會有Z的信。結果卻沒有。這很掃興。我們離得太遠瞭。我們之間的距離不僅讓我感覺不到任何的美感,還讓我感覺不到她的存在(或者我自己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信也許是一種提醒,一個路標。可是,我們的信卻越來越少瞭。 我自己現在也很少寫信。有一段時間,我同時跟五個女孩通信,而且我的每封信都寫得非常認真。我不知道那些女孩還記不記得我,或者還想不想我。我肯定她們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比跟我在一起要幸福。我是無法給人幸福的人。我有自知之明。我還知道,那種無人問津的死亡很瞭不起,我現在就準備那樣死去。
评分日記體,青年的躁動與苦悶。
评分如果要在世界文學的坐標中找到對應點,首先讓人想起的是毛姆的《刀鋒》。《遺棄》的主人公圖林總令人想起《刀鋒》的主人公拉裏,拉裏博覽群書,可他說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晃膀子”,最後選擇去美國做一名普通的齣租車司機,圖林呢,遺棄瞭公務員的工作,成為一名“自願失業者”。他們走的都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最後殊途同歸,通嚮的都是心靈的成長。
评分盜版書
评分《遺棄》的第四個版本(第三個公開發行版),雖然是對1999年版的重寫,但比2017年版少44000字,同一個城市的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社的尺度還不如華東師大齣版社,而且上海交大印務公司把正版印得像盜版,也是奇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