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科学史 历史 科学 科普 科技史 技术史 科学哲学 技术
发表于2025-03-31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讲这门课的老师影响我一生
评分事实证明点子准 为了世界文明中的科学技术一课选了好读易读的一本 书对于科学技术的交叉发展过程有挺独到的见解的
评分“用欧洲人的标准去评判中国科学那是大错特错,错在回过头去用后期欧洲历史比对中国的科学历史,因而断言中国必然能够和应该走那条欧洲依然走过来的道路。实际上正好相反,传统中国的科学尽管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它所在的官僚体制和国家环境下其实运作良好 ,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而不是对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进行道德批判。”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类历史中,技术起到了基本推动力的作用。历史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及在此后的任一种文明中,技术都是塑造和维持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毫无疑问,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人类还住在地球这颗行星上,人类必定还将
评分高中启蒙,印象深刻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科技发展的历史很有趣。
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1946一),197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科学史教授。著有《科学重组:18世纪的科学学会》、《殖民主义与科学:旧王朝时代的圣多曼格》等。论著《专家控制: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出版委员会(1700—1793)》获美国哲学会颁发的2003年度刘易斯奖。
哈罗德·多恩(1928一),197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科学技术史名誉教授。著有《科学地理学》等。
本书是一本从全球观点审视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著作。作者以科学和技术在历史上一直并行发展这以观点为主线,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上,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美洲的人民在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下,沿着各自的轨迹“毫不相干”地发展各自的科学与技术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欧洲人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积累之后,先后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最终一跃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背景和原因。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是詹姆斯三世的学生,有幸受他在科技史方面的教导。当时用的课本就是这本书的英文版。具体细节不表,我只谈你能从这本书所获得的珍贵的东西。 历史的解读千千万,科技史也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能够拨云见日,以其深厚的积淀与哲学思考带领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线索...
评分:),先看了此书部分,再看科学的历程,接着再看此书,感觉此书比科学的历程好看,科学的历程只是简单的事实的罗列,几乎很少有作者的观点!看了就是一大堆事实,很乱的感觉!…… 另外这书翻译的不错,:)
评分不要将思维僵化在流行观点中。事实上流行观点不过是诸种解释中的一种而已,其实这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流行观点往往是通过简单化、教条化,然后再大力宣传而成的。而实际的世界往往丰富的多、甚至有趣的多。本书描述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评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买书了,吝啬之外,也是因为没了买书的冲动。但是这一本书有点唤回我原先的感觉,不过最后我还是没买,呵呵。 我猜想作者们受了汤因比不小的影响,或者说,他们从另一个角重新诠释了汤因比的思想。贯穿全书的一种看法就是: 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由于受到...
评分一直不明白,一本评分那么高的科技史,为什么从头到尾只字未提“布鲁诺”此人。。。据传统观念,人家可是为了科学被活活烧死的,就算是据现代观念,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但他也没有对谁造成实质的攻击和伤害,只是喜欢争论罢了,至于说喜欢骂人?可能他真的自视甚高,或者...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