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西热,男,藏族。1957年出生于藏北牧区一个并不富裕的牧民家中。1971年之前在家放牧,并自学藏文。14岁上小学。1978年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入那曲文化局,并开始艰难的文学创作,发表了《童年》《盐湖》《灵魂独白》等组诗,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以后又发表过不少诗歌、小说和纪实作品。
1987年之后,在基层党政机关任职。1944年调入西藏作家协会,曾任作协秘书长、副主席。现任西藏文联编辑事务部主任、西藏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为一种旧的劳作方式,有一千余年历史的驮盐在消失。1998年由于加碘盐的推广,驮盐正式成为历史。
本书作者是地道的藏族人,少年时有过在驮队驮盐的经历,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驮盐珍贵的记忆。书中不仅记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还涉及一些与驮盐有关的仪式、用语及文化习俗以及驮盐牧民与农民间的盐粮交换等过程。
这是一个传奇, 作者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的。 书的结构、故事、人物、旁白,象一部电影。 相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毫不做作地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生活。 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评分这是一个传奇, 作者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的。 书的结构、故事、人物、旁白,象一部电影。 相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毫不做作地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生活。 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评分这是一个传奇, 作者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的。 书的结构、故事、人物、旁白,象一部电影。 相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毫不做作地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生活。 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评分这是一个传奇, 作者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的。 书的结构、故事、人物、旁白,象一部电影。 相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毫不做作地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生活。 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评分这是一个传奇, 作者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的。 书的结构、故事、人物、旁白,象一部电影。 相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毫不做作地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生活。 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文字很质朴,内容很可爱,简单纯粹的可爱。藏北的风情也许就是要用这样不加修饰的笔触来描绘,才会赢得盐湖女神的青睐。
评分在传统西藏,驮盐时证明男子成年的一个重要行为(我要去驮盐,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这表明我已不再是一个孩子。更令我骄傲的是, 姑娘们再也不会把我当成一个孩子了。),一年驮两次盐,每次可能都接近半个月,去盐湖,唱着驮盐歌,说着独特的藏语,排斥女人。到加央西热的时候,这个传统开始渐渐消失,汽车的出现使得很少有人再向过去那样驮盐,对圣湖也不是那么尊重,也不再唱盐歌而是改为红色歌曲。到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消失了。 像很多与西藏有关的作品一样,这部作品表现出对传统消失的惋惜。西藏已越来越不像西藏,其魅力也逐渐丧失。如王某雄书中所言,只到过拉萨已经算不上是西藏了,而在大卫妮尔的时代,这里是禁地,是圣城。
评分关于西藏的第一认识,值得读
评分为什么要给五星 就因为他是西藏人 他在做一些事情 让曾经燃烧过的文明获得一丝丝存在过的痕迹 在这个越来越趋同于
评分阅读时间:2009年1月 像是在看纪录片,如果真是动态的就好了。说《藏地密码》是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可内个太悬了。纪录片看起来才真实。书中有大段的采盐歌曲 翻译成汉语出来很普通 甚至不押韵,但是我想,内些歌用汉语唱出来一定很清澈很好听。所以说,如果是个真正的纪录片就好了。可惜的是,这古老的文化即将消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