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芒针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芒针疗法概述
一、芒针的适应范围
二、芒针的治疗特点
三、针刺的方向和深度
(一)在通经导气方面的应用
(二)针刺方向和腧穴主治作用相关联
(三)针刺方向是针刺手法的要素之一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
第二章 芒针治疗概论
一、芒针的作用
二、芒针的治疗原则
(一)激化人体的抗病斗争
(二)整体观念
(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分清虚实补泻
三、临床应用要点
四、芒针针刺禁忌
五、芒针针具
(一)芒针的质量和种类
(二)芒针的选择和护藏
六、芒针的基本手法
(一)针刺法
(二)剌手和押手的配合
(三)练针法
(四)芒针刺法基本技巧的训练
轻刺、点刺、深刺、直刺、斜刺、横刺、倒刺、弯剌
(五)基本手法
进针、出针、捻转
(六)辅助方法
爪、循、摄、扪、按
(七)变向刺法
七、病人体位的选择
八、针刺前注意事项
九、芒针治疗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滞针和弯针
(二)折针
(三)晕针
(四)针刺后遗症及处置
十、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一)针刺顺序
(二)医者态度
第三章 经络学说与芒针疗法的关系
一、得气
二、经络感传现象之谜
第四章 经络学说的内容及在芒针治疗上的意义
一、十二经脉及十四经腧穴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与病位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三、十二经别
(一)循行与病位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五章 芒针治疗手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一、调整阴阳
二、通调经脉
三、气至病所
第六章 芒针的辨证施治
一、八纲辨证与针刺手法
二、脏腑经络辨证与针刺手法
三、因人施治与针刺手法
第七章 芒针的选穴原则
一、选穴
(一)打通枢纽
(二)高位取穴
(三)直达病所
(四)以痛为腧
二、配方
(一)三脘配穴
(二)前后配穴
(三)左右配穴
(四)远近配穴
(五)表里配穴
车透廉泉、外金津玉液、天窗透人迎、志室透命门、合谷透后溪
合谷透鱼际、内关透外关、极泉透肩贞、极泉透肩�、外臂�、大
椎七点、三健穴、三陵穴、三阳穴、外、光明、公孙透涌泉、太冲透涌
泉、地仓透耳门
二、芒针重用穴
天突、鸠尾、巨阙、上脘、中脘、水分、阴交、气海、关元、归来、秩边
环跳、风池
三、常用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太渊、列缺、孔最、尺泽、中府
(二)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肩�、扶突、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解溪、丰隆、条口、足三里、犊鼻、梁丘、伏兔、天枢、滑肉门、梁门、头
维、下关、颊车、大迎、四白
(四)足太阴脾经
大横、腹结、府舍、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五)手少阴心经
极泉、青灵、少海、通里、阴郄、神门
(六)足太阳膀胱经
曲差、通天、玉枕、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次�、中�
下�、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山、飞扬、昆仑、上、下睛明
(七)手太阳小肠经
阳谷、支正、小海、肩贞、�俞、天宗、天容、颧�、听宫
(八)足少阴肾经
太溪、水泉、照海、复溜、大赫
(九)手厥阴心包经
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
(十)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外关、支沟、�会、肩�、天�、翳风、耳门、和�、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丘墟、悬钟、阳辅、光明、阳陵泉、风市、居�、带脉、日月、肩井
阳白、完骨、上关、听会、瞳子�
(十二)足厥阴肝经
行间、太冲、中封、足五里、阴廉、章门、期门
(十三)任脉
曲骨、中极、膻中、廉泉、承浆
(十四)督脉经
水沟、神庭、上星、百会、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至阳、筋缩
中枢、脊中、命门、腰阳关、长强
四、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
四神聪、印堂、球后、太阳、鱼腰、牵正
(二)躯干
定喘、夹脊、子宫、腰奇、腰眼,脐中四边、胃上
(三)上肢
十宣、四缝、八邪、中泉
(四)下肢
八风、阑尾穴、胆囊穴、后阳陵、鹤顶、膝眼
附:中英文穴位名称对照表
各部穴位与解剖关系图
下篇 芒针治疗各论
第一章 芒针的急救方法
一、昏迷
二、晕厥
三、中暑
四、惊厥
五、休克
六、咯血
七、心绞痛与心肌梗塞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的治疗
一、面瘫
二、面肌抽搐
三、臂丛神经痛
四、桡神经麻痹
五、尺神经麻痹
六、正中神经麻痹
七、腓神经麻痹
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九、头痛
十、三叉神经痛
十一、偏头痛
十二、坐骨神经痛
十三、马凡氏综合征
十四、脑外伤综合征
十五、视神经萎缩
十六、脑动脉硬化症
十七、短暂性脑缺血
十八、半侧面部萎缩症
十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二十、肝豆状核变性
二十一、扭转痉挛
二十二、脑积水
二十三、脑震荡
二十四、遗传性共济失调
二十五、脊髓前角灰质炎
二十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二十七、癔病
二十八、小舞蹈症
二十九、神经衰弱
三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十一、脑血管痉挛
三十二、脑栓塞
三十三、儿童脑性麻痹
三十四、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三十五、神经性呕吐
三十六、脑梗塞
三十七、脑溢血
三十八、癫痫
三十九、假性延髓麻痹
四十、震颤麻痹综合征
四十一、红斑性肢痛症
四十二、雷诺氏病
四十三、脊髓炎
四十四、肌营养不良症
四十五、脊柱裂
四十六、腓骨肌萎缩症
四十七、外伤性截瘫
四十八、重症肌无力
四十九、周期性麻痹
五十、脊髓空洞症
五十一、嗜眠
五十二、失眠
五十三、两侧手足徐动
五十四、发作性睡病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消化性溃疡
二、慢性胃炎
三、急性胃肠炎
四、阑尾炎
五、肝硬化
六、溃疡性结肠炎
七、胃下垂
八、习惯性便秘
九、急性胰腺炎
十、胆囊炎
十一、胆石病
十二、胃肠神经官能症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哮喘
三、结核性胸膜炎
四、大叶性肺炎
五、肺气肿
六、支气管扩张
七、针刺所致气胸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遗尿
二、肾盂肾炎
三、慢性肾炎
八、斜视
九、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典型病例介绍
参考文献
附 全身经络穴位图、常用穴位和神经血管关系图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