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王安忆 文学理论 小说 写作 文学评论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文学 文艺理论
发表于2025-01-27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有关小说的心灵世界。讲故事人把别人讲的故事再讲一遍也是很见功夫的。
评分引领精神。
评分更像读书笔记,缺乏实践技巧
评分引领精神。
评分东鳞西爪, 不成体统. 唯最后三节-- 小说的语言, 精神, 情感--有可读处. 王安忆的整体精神都是保守的, 虽然不能说脱节, 但也实在难以翻出任何新意.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
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
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
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上一次读好像是四五年前了。 从故纸堆里翻出来,才发现这是在学校、老师要求购买的书里最有价值的一本。
评分王安忆的小说我一向很喜欢,她写了很多女性的故事。 关于小说我一直只是当作故事来看。但是这确实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故事晦涩压抑迷离却让人难以放弃。 她的十三堂课给我解惑了。 尽管我以后应该还是把小说当故事来看。 但是我知道自己在书中寻找的是什么了。很好。 她概述别人...
评分读得非常痛苦,最后放弃了。 最喜欢的是第一课,关于小说定义的讨论,受到很多启发。 从第二课开始,阅读变得非常无趣。就好比有人向你解释她或他喜欢的电视剧,然后就把剧情比较详细的告诉给了你——这反而大大降低别人去看、去读的兴趣。此外,关于“小说”的讨论或者讲解...
评分 评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