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是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臨床的醫療經驗,所總結出的醫學理論。在中醫學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黃帝內經》的問世,可以說是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中醫理論的闡發,對於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客觀的闡述,如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針灸、養生等學說,對於後代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確立了較為全面性的理論基礎。 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繼《黃帝內經》後,又一重要的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特點在於,開創了中醫學上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從漢代至清朝以來,中醫學之所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脈絡,可以歸類為如下的七種學派:
一、傷寒學派:以漢代張仲景爲代表,特點為擅於辨證論治。
二、寒涼學派:以金朝劉河間(劉完素)爲代表,特點為擅用寒涼藥。
三、補土學派:以金朝李東垣、張元素爲代表,特點為擅用補益脾胃藥。
四、攻邪學派:以金朝張從正(張子和)爲代表,特點為擅用汗、吐、下三法。
五、丹溪學派:以元朝朱丹溪爲代表,特點為擅用滋陰藥。
六、溫補學派:以明朝薛已、張景嶽(張介賓)爲代表。特點為著重於虛損病證的辨證,擅用溫補藥。
七、溫病學派:以明末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吳瑭)爲代表,特點為著重於溫病的辨證與治療。
這段歷經二千餘年的中醫學史,存在有輝煌的過去,畢竟,這千百年來由於有中醫的貢獻,成千上萬人的病痛才得以醫治,這是永遠不能抹滅的事實;至於中醫是否也會存在有璀燦的未來,或者說能與西方醫學平起平坐 ,這應該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