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可是我仰天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 摘於7.15.1944 安妮日記)。 繼(莎拉塔的圍城日記)之後,再次感動全世界的少女心事....這是以一個15歲少女的觀點,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受到納粹迫害的真實告白,(安妮的日記)重新加入安妮對自己青春期的幻想、對母親及「密室」友人失敬之處.. 較原先版本增加了30%的內容,是最新、最完整的版本。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裡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後能繼續活著。』,自從安妮死後,她的日記己被翻譯為55種文字,風行全世界2400萬冊以上,安妮的確以另一種方式完成她想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這個最新批露的本版本,對於已經識安妮的人來說,提供一個重新發現安妮的機會;對於未識安妮的人,則是一個值得珍藏的版本。 本書由(智慧書)譯者彭淮棟先生翻譯,社評家南方朔先生作序推薦。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安妮对自己的感受对身边的人的感受以及对她生活的感受就像我一样,时而觉得生活充满着快乐与希望,时而又觉得苦闷不已仿佛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年轻的孩子的想要过她美好生活的时候。 我觉得她告诉我了很多怎么去面对自己...
评分自己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的 版本A:这是日记的原始版本,安妮一共用了四本日记本。第一本是父亲送给她作为13岁生日礼物的红色花格子封面的日记本。第二本由克莱门先生买给安妮,记下了1943年的大部分日记,不过这本已经丢失。第三本和第四本保存了下来,其中第三本有着黑色的封皮...
评分6月,突然接到一个老友的邀请,于是匆匆踏上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旅程。 刻板印象中,从这座城市联想到的除了郁金香,自行车和运河,就只有大麻和红灯区。 却没有联想到,这里还拥有大量梵高,林布兰特,哈尔斯等艺术巨匠的传世之作;这里还是那本家喻户晓的《安妮日记》的真实...
评分 评分看了《安妮日记》后脑海中又浮现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美丽人生》等那些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的画面,心里很难受,难受的是,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生灵涂炭是因愚蠢的权欲膨胀和种族优越;难受的是,即使晦暗如斯,仍有颗善良纯真的心在飘摇闪烁,但它们大多最终无声息灭;...
因为这本书,我学会了写日记。从头开始看,总是期待最后会有奇迹出现,但现实中,奇迹是不会轻易降临的。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最后还是没能逃过种族带来的命运悲剧。很向往去一次荷兰,去安妮之家看一看,有生之年,一定要达成这个愿望。
评分发现自己很喜欢看这类题材的作品,纪实的或者小说的,或者电影。比起手撕鬼子的本土表现形式,西方作品往往营造的更为沉痛和神秘,让人不忍心揭示,所以更为细腻。但现在电视荧屏司空见惯的多为表现大的爱国情怀,其中有家国关系的体现也都是舍生取义,难有共鸣。
评分犹太人无时无刻不热爱着阅读。
评分虽然经历了战争痛苦,却始终不失本心
评分纸比人有耐心。通过这本书窥视到犹太人学习力的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