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傢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齣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傢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瞭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係)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傢)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傢。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齣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瞭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裏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裏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嚮推進瞭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産生很大的影響。
長篇小說《達洛維太太》是英國著名女作傢弗吉尼亞·吳爾夫的成名作,也是西方現代主義意識流小說的最初嘗試之一。文學評論傢丹尼斯·普帕德指齣,吳爾夫認為傳統的歐敘事形式已經變得過於造作,對作傢束縛過多,使他們難以用富於詩意的、印象主義的方式錶現生活。
还是说译本。 我是把这本上海译文版的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的名为《时时刻刻》的那本对照阅读30多页后才确定下来读这本的。先不说文化艺术出版社版的那书借着电影的人气取了个似是而非的名字,从文字表面比较,它的个别用词是比上译版的更美、更恰当,但多读几段会发现语句的表...
評分 評分呃,GY姐让写书中的女人,一下子就想到了伍尔夫。 然而到底没那把笔力,写出来的简简单单,少了应该的蜿蜒。 于是,发到这儿来,算是纪念这个学期和这个奇女子的一场相逢。 ============= 前些日子在看伍尔夫。 又一次读那本《达洛维夫人》,伍尔夫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
評分意识流小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刻画如此深入细腻,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背后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恨的是,它的叙事如此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稍不留神就让你目眩神迷莫名其妙。 我曾四次尝试阅读《达洛维夫人》,都以失败告终,且每次都没...
伍爾芙的作品,並不好讀,我應該讀得很慢,肯定很慢。因為我對封麵真是印象深刻。日常,意識流。
评分這次讀,感受最深的是敘事中裹挾的濃重的死亡氛圍。Septimus 的死就是作者本人自沉烏斯河的虛構預演。
评分小說裏的人物比早先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是人物而不是作傢在分析解釋另一個,同時他本身也是這樣被構建齣來。意識流動以第三人稱完成,時空分支最終匯聚在晚會,熟悉規則以後閱讀會變得非常充實。剋拉麗莎得知塞普蒂莫斯自殺處,是橢球穹頂下聽見另一個焦點上與她心境一般的人對生命的選擇——死亡之中有擁抱,她得到瞭啓示。 最後錶白伍爾夫,錶白其驚人的敏銳,'非此不可'的細節,一次買花路上'隨便走走'就將戰後倫敦精準還原。
评分小說裏的人物比早先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是人物而不是作傢在分析解釋另一個,同時他本身也是這樣被構建齣來。意識流動以第三人稱完成,時空分支最終匯聚在晚會,熟悉規則以後閱讀會變得非常充實。剋拉麗莎得知塞普蒂莫斯自殺處,是橢球穹頂下聽見另一個焦點上與她心境一般的人對生命的選擇——死亡之中有擁抱,她得到瞭啓示。 最後錶白伍爾夫,錶白其驚人的敏銳,'非此不可'的細節,一次買花路上'隨便走走'就將戰後倫敦精準還原。
评分Mrs.Dalloway...寫得很細 一點都不複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