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内容包括“八盏灯”、“顶层画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作品。
个人感觉是让书名迷惑了,本以为是他个人的设计生涯开始,其实却是在说如今是如何的设计,可能是对他来说,每一次思考与尝试,都是一次设计的开始。 对于刚开始接触建筑的人来说,却是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不是适合初学者的书,看来以后等等还要再读。
评分我算是建筑的初学者,也是自学者吧。第一次不算系统只是大概地了解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接下来的文字与观点或许有片面之处,但此文只是想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希望日后再翻阅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
评分1997年,王澍在杭州得到了一套单位福利房,两室一厅的房子只有50平方米,空间狭小且格局老旧。在这个最初的容膝之地,还籍籍无名的王澍第一次自由地实现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他建筑了一座实验性质的园林。 【定居的起点】 34岁时的王澍,依然是个离经叛道者。在1997年,他正...
评分1997年,王澍在杭州得到了一套单位福利房,两室一厅的房子只有50平方米,空间狭小且格局老旧。在这个最初的容膝之地,还籍籍无名的王澍第一次自由地实现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他建筑了一座实验性质的园林。 【定居的起点】 34岁时的王澍,依然是个离经叛道者。在1997年,他正...
评分这本书读的,云里雾里。但在讲关于夯土雕塑、自宅和工作室的设计上一些设计元素的解读时又用不多的话语讲得那么清楚,一下子我不仅是看懂了,而且也真的理解、体会到了那个建筑构件想要表达的东西。至于讲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那篇关于城市设计的博士论文,太多类型学、...
刘家琨:“在王澍身上,有三条线索是足够明显的:第一,对烟雨江南传统元素那种文人式的眷恋。第二,对民间智慧、构筑物、亦即对他自己所言‘业余’或‘临时’那种非建筑、非设计、非正式的关注。第三,从南工学士到同济博士那读了又读的现代主义专业教育历程。其中第一条似乎已经进入下意识,第二条是有意为之,并希望以此作为原创源泉。第三条,虽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在极力挣脱,但却仍然是最系统最强有力的。” 我说不了更好了。掉书袋略有一些过,但不讨厌。看完下了一堆罗兰巴特、列维-施特劳斯、拉康、童寯、罗西……当然还有刘家琨。
评分2016年7月14日读毕,这本书不大好读,但是对思考的促进比较大。主要收获是:(1)作者能够将建筑、图画、索绪尔的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进行关联,体现了作者的宏大视野。(2)作者从结构主义入手,抓住时间、空间两个基本概念,以类型学、边界为切入点,使我领略了分类和边界对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的意义所在。(3)神话是在人的思维之外的存在,建筑是集合了物质、历史中人与人关系的集合。(4)作者关于农村田地与城市俯瞰图像的相似性的解读,是在差异、相似之间寻找观察事物的突破口,值得学习。(5)分类的意图是加深理解,所以对外人很奇怪的分类,可能恰恰增进了当地人的理解。
评分“作为设计者的自我的撤退”,很有意思。跟是枝裕和随笔里的某些观点很接近。
评分早期的王澍
评分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