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法学
发表于2024-11-09
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姓名:郭志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5年1月 最后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刑诉法学 职称:副教授 代 表 性 著 作 (包括教材) 1.《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刑事证明论》,合著,卞建林、熊秋红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3.《美国刑事诉讼法》,译著,卞建林、沙丽金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5.《试点与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实证研究方法》,合著※译著,合著者:吉姆·帕森斯,梅根·高登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6.《刑事正当程序研究——法理与案例》,合著,卞建林、吴宏耀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9月 7.《传媒与司法》,合著,卞建林、焦宏昌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8.《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合著,卞建林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9.《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参著,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0.《审判公正问题研究》,参著,陈光中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论 文
1.《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2.《鉴定机构性质辨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3.《对抗与合作: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模式定位》,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12期,2006年12月 4.《简易程序实证调研报告》,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一卷,2006年6月 5.《比较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 6.《西班牙法院体系与刑事再审制度考察报告》载《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5年1月 7.《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 8.《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 9.《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与制度定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2003年8月 10.《传媒与司法的辨证关系》,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
主 要 科 研 项 目
1.中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实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研究报告:《关于刑事简易程序的实证调研报告》 2.试点与改革之关系研究,外资项目,2005年8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专著:《试点与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实证研究法》 3.中国的普通程序简化审实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普通程序简化审改革的实证分析》 4.司法改革方法论研究——以刑事诉讼法学为视角,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专著:《司法改革方法论研究》 5.司法鉴定的程序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专著:《司法鉴定的程序规制研究》
获 奖 情 况
2006年10月,《刑事证明理论》(参著)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 要 学 术 交 流 情 况(包括学术会议、讲座、进修) 1.2003年12月-2004年6月,赴美国维拉司法研究所进行为期6周的短期访问 2.2004年4月-5月,赴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考察“刑事再审制度” 3.2005年1月,赴英国考察“刑事再审制度” 4.2005年2月,参加美国纽约“比较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
内容提要
“可采性”是贯穿英美证据法的一条“金线”,可采性规则更是英美证据规则体系的核心。在大陆法系各国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占据同样重要地位的地据能力理论与可采性有异曲同工之效。而在我国,证据的可采性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本书对可采性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规范可采性的证据规则、可采性规则的价值分析、操作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法上的研究,最后以中国的证据制度改革为落脚点,论证了在中国确立可采性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通过设立证据准入程序,完善有关的证据规则,树立起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的观念的确保证明真实与正当性的一剂良方。作者还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可采性规则的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