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1918-2001),現代女作傢。她原籍颱灣苗栗,生於日本,長於北京。196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成名。林海音不僅創作瞭許多小說和散文作品,她在齣版業上亦有許多成績。從1951年開始,她主編《聯閤報》副刊10年,樹立瞭編輯的典範,提升瞭文藝副刊的水準和地位;1961年創辦“純文學齣版社”,發掘鼓勵許許多多的年輕作傢。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雅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她將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風光恰切地洽融入字裏行間,感染瞭一代又一代讀者。小說除多次再版外,1985年,《城南舊事》在中國大陸被搬上銀幕,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瞭巨大成功,電影“城南舊事”先後獲得“中國電影金雞奬”、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奬金鷹奬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奬”等多項大奬。
這本書除《城南舊事》外,還收錄瞭《婚姻的故事》、《孟珠的旅程》、《晚晴》三部中短篇小說。
晚上陪女儿学习时选择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来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因为这句话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好感倍增。一边体会着英子的童年,一边回想着自己的童年。喜欢那篇《我们看海去》,时常会无意识的念叨一句‘我们...
評分写北京的书,老舍最正宗,他是地道北京人,胡同里和三教九流一起成长,最熟悉原汁原味的北京。林海音论家世,不算纯正的北京人,父母来自台湾人,说话有浓重的乡音,但林海音3岁到北京,30岁才回到台湾,决定一个人性格命运的重要时间段,留在古都了,这段这种经历她用另一个角...
評分最初要去看这本书的原因很囧。剪了短头发后日烟火童鞋说哎呀真像小英子。原谅我没有文化,我真的真的没有看过吴贻弓的那部电影。好吧为了表示我很好学,我就看了书。(我知道我很矬请无视。) 之后我发现一件事:就算我弄个童花头,我长得比较不显老,我也不可能再有...
評分述古书店的老板要赶去浏阳,也不等我细细淘书了。幸而匆匆拿的几本书里有这本《城南旧事》。铜板纸印刷的,拿在手里,沉甸甸。里头一百多张北京胡同的照片也增了书的沉度。 很快就翻完了。 没想到《城南旧事》竟是这个样子。小说那么有名,电影也那么有名,却从没有人跟我说...
評分《城南旧事》这本书的经典程度,那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一直无缘细读,小时候的教材也不是人教版的,于是拖到现在才有机会读完全本。不过读书本来讲得就是机缘,而且书中有些东西,是要自己有一番经历才能真正体会的。 作者林海音在序言中曾提及自己那段无忧无虑,令人怀念的...
對這種迴憶過去的那個時代的書沒有抵抗力啊
评分初中讀的。記得那時候心理老師說我讀的書不是同齡人讀的。可是,那大概隻是因為和同齡人交流太少瞭。
评分初中讀的。記得那時候心理老師說我讀的書不是同齡人讀的。可是,那大概隻是因為和同齡人交流太少瞭。
评分喜歡《城南舊事》。默默關注《婚姻的故事》。後麵兩篇卻不那麼好瞭。尤其是《孟珠的旅程》,簡直就像颱灣言情小說的泛濫套路。我的情節依舊佇立在舊式中國的淡淡哀愁。
评分忘瞭它很久瞭,突然今天被觸發瞭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