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中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化英雄的出演,或许是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戴锦华教授在《隐性书写》后再度将分析的视野定位于当代大众文化,携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子,对陈寅恪现象、“反右”书籍、当代诗坛论争、金庸小说、崔健摇滚、《时尚》杂志、隐私热及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了精彩研究。资料丰富、注重知识性和广泛性、语言风趣是本书的特色。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成书于1998年,2000年出版,按戴教授的话说是一本由学生共同完成的文化研究学术课题, 论文出自本研博的学生,老师做了点评。以二十年后的眼光来看,除了那些已经被时间长河淘汰的,剩下的都是经典 比如论金庸热 时尚杂志的文化意味和隐私热的话题,有启发意义,至少当年自己没特别留意文化领域。昨晚扩展阅读可以看看参考 电视剧《绝对隐私》、金大侠的剧、报告starr reoprt 人物陈寅que等。
评分戴老师主编的论文集,90年代文化镜城的又一注脚。官方/民间,精英/大众,主流/边缘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被一一拆解,变得影影憧憧不再分明,处处填塞着能指的断裂、挪用与漂移。 戴老师的旁注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90年代大众文化市场确实呈现出某种“后现代性”的话,那么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之一恰恰是经典意义上“英雄”的消失,所谓的“重写英雄”现象,与其说是偶像造神运动的循环,不如说是“为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所必需的用以整合社会的离轨者与敌手的形象,是一套关于合法与非法,健康与病态、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表述。”因而,舞台上意气风发的英雄同样只是作为“空洞的能指”,承载着转型期的种种欲望、心态与逻辑。而这在今日不也同样适用么?
评分戴锦华老师带着硕博士写的一本书,主要观点还是围绕着“镜城”。每一次迫近也是远离,每一个事件都充斥着矛盾与合谋。
评分戴老师主编的论文集,90年代文化镜城的又一注脚。官方/民间,精英/大众,主流/边缘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被一一拆解,变得影影憧憧不再分明,处处填塞着能指的断裂、挪用与漂移。 戴老师的旁注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90年代大众文化市场确实呈现出某种“后现代性”的话,那么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之一恰恰是经典意义上“英雄”的消失,所谓的“重写英雄”现象,与其说是偶像造神运动的循环,不如说是“为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所必需的用以整合社会的离轨者与敌手的形象,是一套关于合法与非法,健康与病态、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表述。”因而,舞台上意气风发的英雄同样只是作为“空洞的能指”,承载着转型期的种种欲望、心态与逻辑。而这在今日不也同样适用么?
评分戴锦华老师在将近二十年前主编策划的一本文化研究论文集,即便放在今天的文化研究场域中,仍然凭借其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的高度经验性、生动鲜活与接地气的反学术八股式文风,以及借鉴西方相关理论、而又基于本土文化实际进行原创分析的主体性自觉,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作为经验性文化研究的爱好者和实践者,能在南大南门的品雨斋书店里,与本书相遇,实在是缘分一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