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
评分人类学和社会学,读了几篇,仪式和信仰这东西确实蛮神奇,意识形态的力量。想要研究,还是太抽象。
评分不同人类学家对仪式有着不同的理解: 涂尔干和功能主义的社会人类学家Radcliff Brown将仪式视为具有增强作用的集体情绪和社会整合现象。 Victor Turner更强调其文化动力的、能动的、颠覆性的、创造性的、社会批评的图景。 Clifford Geertz认为正是通过了圣化了的行动--仪式,才产生宗教观念是真实的这样的信念;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仪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亦可将仪式理解为被传统所规范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力技术。我们将仪式作为文化时空中人的活动的累积与过程,关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行动者参与创构活动的相互关系;同时注重地方性知识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过程。3
评分在现代都市,传统意义上的仪式经历几十年的政治活动洗礼已被无限弱化,已经失去了本有的文化内涵,根本无法通过仪式达到所谓生存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整合从而形成民族的精神意识。人类学只有通过远离都市的边缘乡村去寻找历史记忆,企图发现民族文化在如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新形式,从而链接传统和现代精神意识。
评分地方民俗文化构筑起百姓们最日常、最基本的生活世界,但在建国以后的各项运动中被斥为落后和迷信的陋俗,改革开放以来却不约而同「复兴」被压抑和扼绝许久的传统文化仪式(祭祖、祭神、庙会),书中的各位大牛通过田野调查以民族志呈现各地的民俗,叙述和思考国家力量下地方文化遭遇的低潮和复兴背后的缘由,没有废话,的确受益。 印象深刻的有:郭于华通过仪式和象征解读运动岁月中各种政治仪式(语录岗、大锅饭、斗地主)背后的话语,戏谑地称为「革命的庙会」,揭示现代权力的运作同样离不开仪式。高丙中刻画一个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带头消灭传统,晚年却又积极复兴亲手破坏的文化传统的地方人物,这种扮演双重角色的双面人虽然不堪,但是他们的经历能够在国家和基层两边吃得开,可能成为国家在地方上实行治理的依托,这个分析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