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增订1版)之所以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于它成书的方式。埃德加·斯诺当年只有30岁,在中国已经做了7年的记者。1936年,中国共产党人刚刚完成了他们从中国东南部到西北地区的胜利大逃亡,正在着手推行他们的统一战线策略。他们准备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外部世界听。斯诺有报道这个故事的能力。《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增订1版)读者应该注意到这一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生于堪萨斯城,他的先辈从北卡罗来纳逐渐地向西部迁移,先是到了肯塔基州,之后又到了堪萨斯州。1928年,斯诺开始环游世界。他到了上海,成了一名记者,从此13年间都没有离开过远东地区。在踏上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旅途之前,他已经走遍了西北的饥荒地区,在滇缅公路通车10年之前便穿过了它的路线,报道了1932年不宣而战的战争,成为了《星期六晚邮报》的一名记者。当时他已经成为孙夫人(宋庆龄)的朋友,结识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1932年在北平安顿下来之后,他与夫人居住在燕京大学附近,这是一所一流的基督教大学,是在美国教会的资助下成立的。作为活力四射、高度清醒的美国年轻一代,斯诺夫妇广泛了解了1935年末中国学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运动。他们学过汉语,口语比较流畅。除了发表描写日本侵略的《远东前线》之外,埃德加·斯诺还编辑了一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即《活的中国》。《西行漫记》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仅第一次呈现了关于毛泽东及其同志们的生平、他们的出身,而且描绘了这场鲜为人知的运动的前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极具预言性的。由于埃德加·斯诺的努力,《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增订1版)在这两个方面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作为对历史的记录;二是作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
这是本很有趣的书。 我总结有趣的原因在于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写作立场。作为外国人,他成长的环境、接触的价值观与这个风起云涌的东方国家有着太多的相异,而这个独特的国度在斯诺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评分这是本很有趣的书。 我总结有趣的原因在于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写作立场。作为外国人,他成长的环境、接触的价值观与这个风起云涌的东方国家有着太多的相异,而这个独特的国度在斯诺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评分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
评分因为《毛泽东传》里的很多材料来源于这本书,所以就找来看了。 突然很喜欢看这些书,并不是我一下子变得有多红多正,而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很难再找到这么朴实的文字,更难再找到文字对象这么朴实、单纯、可爱的人们,以及这样一个有理想、有干劲、“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也...
Red Star Over China
评分伟大的斯诺!伟大的记录!我要当年看见这本书也打铺盖上苏区了
评分一口气,把中文读完了(这本书是英汉对照的。。)。一句话,值得一读!(嘿嘿,对于我早期读过的书,我都要给极其主观的评价……力荐!)
评分脑子不灵光,对历史不清楚的都应该看看
评分补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