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獻學》內容簡介:我們必須閱讀,纔能更好地進行校書。但是,一個人的聰明纔力究竟是有限的、渺小的。長於此或短於彼,不可能具備各方麵的知識。擺在我們麵前汗牛充棟的書籍,內容是豐富的、繁雜的。如果說一個人竭盡精力,便可校理天下群書,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國曆史上幾次範圍較廣的校書工作,都是在大規模組織人力、各用所長、分工閤作、集體勞動的條件之下,取得成功的。當漢成帝河平年間,中國曆史上齣現第一次大規模集體校書的時候,便是采取各委專纔的原則進行的。其中隻有劉嚮是一位博涉多通的學者,所以能總校經傳、諸子、詩賦三大類書籍。其中還有他的兒子劉歆,和杜參、班遊等協助他,可知那三大類書籍,也不是劉嚮一人獨力校訂的。至於兵書、術數、方技等類書籍,則分配給精通這些專業知識的人去校訂,發揮他們的特長。這在人事安排上,體現瞭重視集體力量的精神。其次,當北宋全盛的時期,開崇文院校理群書。程俱《麟颱故事》說:“國初循前代之製,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通名之日崇文院。”當時名流學者,都被羅緻參加瞭工作。像瀋括、蘇頌這般人,學問博洽,舉凡天文、地理、音律、算法、醫方、本草,都有比較精湛的研究。每校一書,都有《敘錄》。仿佛和劉嚮校書時,有些相同。《麟颱故事》捲三有雲:嘉祐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蘇頌、陳檢等並為校正醫書官。這又說明瞭當時也是委任專門人纔去校訂專門書籍的。不過宋代統治者,還是拘於常格,除對四部之書作一番校訂外,便沒有注意到方外之書的整理。
当年考这门课,真是想死。 张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是写得好,就是学习起来很有难度。 学这门课的时候,才知道自诩自己古典功底好是很丢人的。 唉~~ 贡献一下我当年期末考试时候整理的笔记吧 老师出了题,自己去做 书上都找不到答案,网上更是没有这种专业的东西。 图书馆来来回回...
評分文献学这词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文学史》,之后又郑鹤声、郑鹤春写成《中国文献学概要》,研究文献学初见端倪,但我个人认为张先生这本《中国文献学》是20世纪文献学的奠基之作,之后我国的文献学才百花齐放,学习文献学这门课程,这本书也该参考一下。
評分当年考这门课,真是想死。 张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是写得好,就是学习起来很有难度。 学这门课的时候,才知道自诩自己古典功底好是很丢人的。 唉~~ 贡献一下我当年期末考试时候整理的笔记吧 老师出了题,自己去做 书上都找不到答案,网上更是没有这种专业的东西。 图书馆来来回回...
評分 評分文献学这词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文学史》,之后又郑鹤声、郑鹤春写成《中国文献学概要》,研究文献学初见端倪,但我个人认为张先生这本《中国文献学》是20世纪文献学的奠基之作,之后我国的文献学才百花齐放,学习文献学这门课程,这本书也该参考一下。
語言深入淺齣,娓娓道來,有大傢風範,不過這種感覺僅限於前半部分。
评分結構與論述都相當清晰,很見功力
评分要看
评分張舜徽在此書中對“文獻”的定義過於龐雜,似乎一切文字的記錄都能叫做文獻-------很多弄文獻的,慢慢地,都變成專弄訓詁、版本、校勘的瞭-------
评分奠基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