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上捲·一
緒論
一、魯迅本體與魯迅映象——20世紀中國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現象
二、魯迅研究的科學形態——魯迅本體的趨近性還原
三、魯迅學——科學形態魯迅研究的學科化形態
四、魯迅學史——魯迅學緣起、發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轉換、變遷的曆史
五、本書的框架結構及其要義
宏觀描述
第一章 魯迅齣世:中國精神文化界的驚雷(1919-1925)
一、魯迅齣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記》——魯迅第一聲呐喊的精神震撼
三、魯迅雜文最初的精神反彈
四、《阿Q正傳》問世時的精神效應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對《呐喊》的評論
六、魯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結
第二章 魯迅權威地位確立後在精神文化界的反響(1925-1927)
一、魯迅權威地位與世界聲譽的確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鳴
三、魯迅雜文不同的精神迴應
四、狂飆社尼采精神與魯迅精神的碰撞
五、對魯迅文體的初步總結
六、兩本魯迅研究論集的齣版
七、茅盾的《魯迅論》——魯迅映象的第二次總結
八、小結
第三章 從“革命文學”的論爭到瞿鞦白的總結(1928-1933)
第四章 魯迅研究學理精神的勃興(1933-1936)
第五章 魯迅逝世紀念中的評論與研究(1936-1937)
第六章 魯迅研究學理化的初步奠基(1937-1939)
第七章 魯迅研究學理化的初步發展(1940-1949)
第八章 建國17年魯迅研究的發展與挫摺(1949-1966)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對魯迅的“左”傾扭麯與務實派的潛在努力(1966-1976)
第十章 新時期魯迅研究學理精神的重振(1976-1989)
第十一章 90年代魯迅研究學理精神的反思與各華(1990-2000)
下捲
微觀透視
第十二章 “野草”叢中探哲學——《野草》學史
一 魯迅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裏——210年代的問世與最初的反響
二 直感性的評論與認識——30年代的研究
三 理論上的升華——40年代的研究
四 第一部《野草》研究專著——衛俊秀的《魯迅<野草>探索》
五 理性綜閤的新高度_50年代馮雪峰的《論<野草>》
六 詩學特徵的初步探究——五瑤的《論<野草>》
七 究竟有沒有陰暗麵——五六十年代的學術討論與其他成果
八 70年代的集大成之作——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
九 80年代的勃興——許 傑、曾華鵬等的《野草》研究著作
十 《野草》學形成的標誌——孫玉石的《<野草>研究》及《現實的與哲學的——魯迅<野草>重釋》
十一 比較研究的深廣世界——吳小美的《野草》研究
十二 哲學內涵的深入闡發——汪暉、王乾坤等《野草》研究論著
十三 研究視域的不斷拓新——閔抗生等的其他新成果和新視角
十四 來自域外的聲音——國外《野草》研究論著的翻譯及其影響
十五 小結
第十三章 “鏡子”麵前悟“病根”——阿Q學史
一 阿Q齣世即“照人”——問世的過程與20年代的最初反響
二 主旨在於寫靈魂——看看魯迅自己怎麼說
三 直覺基礎上的闡發——二三十年代的進展
四 理論升華與新的視角——40年代的深化
五 給阿Q定階級成分的鬧劇——50年代初的庸俗社會學傾嚮
六 阿Q是“思想性的典型”——50年代初馮雪峰的“精神寄植說”
……
第十四章 狂人“瘋語”聽 真音——狂人學史
第十五章 “油滑之處”顯真諦——《故事新編》學史
第十六章 探索中國的“人史”——雜文學史
理性反思
第十七章 闡釋世界的魯迅世界
第十八章 魯迅研究中的學術哲學問題
第十九章 魯迅學與20世紀中國的精神解放
第二十章 魯迅學與20世紀中國的思維變革
第二十一章 結語:21世紀中國魯迅學前景的展望
代跋一 對史實學者的特彆敬意
代跋二 大荒原上追“過客”——為什麼陪魯迅一輩子
附錄一 平和 學理 超脫——就《中國魯迅學通史》的寫作答《北京日報》編輯問
附錄二 通閤學初論
後記 又是一年鞦風勁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捲
編年索引
一九一三
一九一九
一九二一
一九二二
一九二三
一九二四
一九二五
一九二六
一九二七
一九二八
一九二九
一九三○
一九三一
一九三二
一九三三
一九三四
一九三五
一九三六
一九三七
一九三八
一九三九
一九四○
一九四一
一九四二
一九四三
一九四四
一九四五
一九四六
一九四七
一九四八
一九四九
一九五○
……
二〇〇〇
二〇〇一
二〇〇二
專題索引
一、宏觀總評
二、思想學史
三、作品總論
四、小說學史
五、《野草》學史
六、阿Q學史
七、狂人學史
八、《故事新編》學史
九、雜文學史
十、散文學史
十一、詩歌研究
十二、史實與著述研究及其他
十三、國外研究
十四、魯迅與中外文化比較學史
十五、論文資料閤集
十六、魯迅學之學
附錄一 1949年以前有關報刊一覽
附錄二 1949年以後有關報刊一覽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