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个人经历极其丰富,为人和作品教育充满了持久的坦率与正义感。有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自传体巨著《伊甸园东》等作品。一生爱好游历天下,有《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等旅行纪实杰作。
《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是世界著名的作家斯坦贝克与战地摄影家卡帕 40天苏联之行的记录。
1947年冬天,铁幕降下,冷战开始。为了报道铁幕后的苏联的真实面貌,斯坦贝克和卡帕踏上了俄罗斯大地,足迹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乌克兰田园到格鲁吉亚海滨,以斯坦贝克的数百页旅行札记和卡帕的四千余张摄影负片,真实展现“伟大的另一面”——俄罗斯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次巨人之间的伟大合作,斯坦贝克充满热情、同情而又幽默生动的文字和卡帕卓越的摄影写真技巧,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本书至今仍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作为一部魅力非凡的游记,《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和斯坦贝克的另一旅行杰作《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长期受世俗瞩目,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
看这本书之前很担心斯坦贝克有优越感,一读之下发现果然有优越感。本来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客观公正反应即可,没必要强调不理解。作为一篇纪实文学,感觉深度不够,略叫人失望(之前看过不少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白俄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也许不该这么比较,但确实给人思想...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很担心斯坦贝克有优越感,一读之下发现果然有优越感。本来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客观公正反应即可,没必要强调不理解。作为一篇纪实文学,感觉深度不够,略叫人失望(之前看过不少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白俄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也许不该这么比较,但确实给人思想...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很担心斯坦贝克有优越感,一读之下发现果然有优越感。本来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客观公正反应即可,没必要强调不理解。作为一篇纪实文学,感觉深度不够,略叫人失望(之前看过不少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白俄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也许不该这么比较,但确实给人思想...
评分铁幕垂下、冷战开始的1947年,斯坦贝克和摄影家卡帕(卡帕在摄影之余,另外的角色是作为斯坦贝克打趣的对象,他的喜剧形象还是他的摄影作品更能流芳千古,也未可知)访问了苏联。四十天后,斯坦贝克带回了几百页札记,卡帕带回了四千张负片 -- 这是本书的来源。 这是本有趣的...
评分铁幕垂下、冷战开始的1947年,斯坦贝克和摄影家卡帕(卡帕在摄影之余,另外的角色是作为斯坦贝克打趣的对象,他的喜剧形象还是他的摄影作品更能流芳千古,也未可知)访问了苏联。四十天后,斯坦贝克带回了几百页札记,卡帕带回了四千张负片 -- 这是本书的来源。 这是本有趣的...
一提起这本书就会想起在琅勃拉邦丝路咖啡馆消磨的那些无所事事的上午。非常有趣,但在冲破重重阻碍之后交上这样的答卷确实有点……轻了。读后觉得相比起这本书,更喜欢斯坦贝克这个人。
评分我觉得我深信一件事——个人孤寂的心灵是我们人类惟一的创造性的东西。两个人可以创造出一个孩子,但我知道团体创造不出别的东西。团体不由个人思维支配是极为可怖的破坏性原则。个人灵魂极为宝贵这个基督教理念乃是过去两千年间的重大变革。
评分没想到斯坦贝克吐得一口好槽!!尖酸刻薄已臻化境,翻译也极传神。不要指望看到类似纪德《从苏联归来》那样的困惑和思考。。这就是一本欢乐的游记,所以”左派说它反俄,右派说它亲俄。“
评分苏联人啊~
评分1947. 美国的记者文学传统,渐渐去习惯。。作者是客观坦诚的内容也还真实可信,所以想读原文和“愤怒的葡萄”看看斯坦贝克到底什么样“相当口语化的英文”被翻译揉成这样,用尽心思想出惹人厌的字眼儿,也不肯花点力气核实一下原本就该是常识的各种俄国称谓(你妹的“波尔肖”剧场,你妹的“凯瑟琳”大帝,连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的名字都译不出tebe ne stydn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