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华(Tamara Jacka)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性别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除本书外,还著有《中国农村妇女的劳动:改革时期的变化与连续》(1997),与人合作主编《人在旅途:女性与当代中国的城乡流动》(2004)。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杰华的这部社会学研究专著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对漂泊在京的农家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虽然成书的时间是06年,它在时下飞速发展的中国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全书从打工妹形象的主体建构、她们对地域的理解、对城市的评价、进城初衷的叙述及从中显露的能动性和...
评分普遍性压迫及其被遮蔽——读《都市里的农家女》 作者:石勇 文章来源:学术中国 自“打工”热潮兴起,世界一直注视发生在中国的最大一次国内人口流动:超过一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入因户籍关系而不属于他们的城市。这种流动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性别关系研究中心高...
评分杰华的这部社会学研究专著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对漂泊在京的农家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虽然成书的时间是06年,它在时下飞速发展的中国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全书从打工妹形象的主体建构、她们对地域的理解、对城市的评价、进城初衷的叙述及从中显露的能动性和...
评分杰华的这部社会学研究专著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对漂泊在京的农家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虽然成书的时间是06年,它在时下飞速发展的中国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全书从打工妹形象的主体建构、她们对地域的理解、对城市的评价、进城初衷的叙述及从中显露的能动性和...
评分一,“他者”的眼光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特定的文化氛围,造成了他看待外在世界的方式,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用他从呀呀学语时代开始掌握的语词,去构建他心灵中的符号世界,以这个符号世界撑起他的生活与生命的价值、意义空间。 人类学,从其诞生之初开始,就是...
毕业论文做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 这本认同方向的都市人类学角度的农民工研究 因为没有其他同类书可以比较 自觉质量还是不错的 期待同仁列一个书列 农民工人类学
评分她们很孤独!“有人说我们出来长见识开眼界的,可是我们在这里哪儿都去不了,每天接触的也就是顾客,他们吃完饭就走了也没什么交流!”---书中的一个姑娘的话,不是很记得大概是这个意思。国家话语体系有什么权利去歧视那些为了生活而流动的人口呢?虽然书中的取本比较狭窄,我还是很感动。我们在这个城市里都是局外人,就像每天中午在教学楼大声喧闹的卫生阿姨和大叔们。女生只有结婚后有了孩子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地位,妇女们开始拥有了自信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分田野调查=问卷访谈;理论先行使得作者不断的反思,包括对自我、他者及主体的审视都只是“深渊的表面”,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本书视为一种理论应用的教材则会觉得还不错。
评分福柯的权力话语真是一把好刀,张鹂那书里也用到。比起张鹂还是一个华人学者,杰华作为纯粹西方学者在书中体现了明显的理论先行,这也是张鹂的书读起来更轻松而本书每一章的深描中都夹杂理论影子包括问卷设计。其实农家女“自己决定”进城打工不见得就说明这和女权意识有多大关系,不能忽略乡土中国的人情关系与亲朋裹挟,这大概是外国学者所难以理解的吧。
评分里头的专业术语弄得我头都大了……,看不下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