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查建英,旅美女作家。笔名扎西多,北京人。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已出版英文著作China Pop,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ina Pop被美国Village 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 杂志评选为“1995年度25本最佳书籍之一”。
八十年代访谈录看完。想法如下。 阿城/陈丹青/刘索拉 这三人交情甚厚,经历略似,且都讨人喜欢,真性情,不做作。阿城是智者,眯着眼一瞥,就将世间看了个透彻,譬如阮籍。陈丹青是名士,占尽风流却也愤世疾俗,譬如嵇康。刘索拉言谈爽利,有贾探春之风,亦是世间奇女子。 ...
评分这十一个人上过山,下过乡,留过洋(大部分),创过业,大风大浪见过,老油条一个个成了精一般,江湖气特重。什么世面都见过,一人一个主意,一人一个想法,说是访谈精彩应该不为过;而且都是在文化口上混的人,也该是文化结构多元化的主儿。看完没失望,特别喜欢几个人:阿城...
评分 评分50年代末或者再晚点60年代出生的这拨儿人已经陆续进入更年期。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就是,“他的开口奶就和我们不一样”。 这11个人包括作者本人,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后代,家庭教育环境在那个以写白卷为荣的年代的确为他们灌输了不少五四时期的新风。刚上小学或者初中,便发生...
评分陈丹青在书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严复在英国留学时与伊藤博文同班,严复的成绩永远超出伊藤很多。但是多年之后,伊藤已经领到日本帝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大清,而严复只是翻译了天演论,成了知名学者,然后成为北大校长。 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人才不多,而在于体制封闭。曾经的...
期待不用放的太高。是查建英找了她的一群朋友回忆唠嗑。翻翻还是能够翻出一点儿东西,比如陈平原讲思想家学问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甘阳讲那时候的西哲,李陀讲友情,以及八十年代的新启蒙和思想解放。刘索拉真是个聪明极了的女子。没来由的觉得那带着温润和真诚的敏锐与慧黠是女性才说得出写得出的东西。
评分呵呵,80年代=京城的几位侃爷侃妈。
评分北岛、陈丹青、陈平原、甘阳、李陀几篇最精彩。
评分有纯粹而带来的精彩,也有阶级局限带来的无知
评分和老六的那本《记忆碎片》不同,更难读一点。由于个人兴趣,陈平原甘阳栗宪庭三篇基本跳过。基本对八十年代文化艺术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八十年代应该算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在那十年的文化隔断以后,来一次爆发和蓬勃。有着理想主义的年代。让人怀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