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查建英,旅美女作家。笔名扎西多,北京人。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已出版英文著作China Pop,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ina Pop被美国Village 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 杂志评选为“1995年度25本最佳书籍之一”。
50年代末或者再晚点60年代出生的这拨儿人已经陆续进入更年期。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就是,“他的开口奶就和我们不一样”。 这11个人包括作者本人,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后代,家庭教育环境在那个以写白卷为荣的年代的确为他们灌输了不少五四时期的新风。刚上小学或者初中,便发生...
评分近段日子,沉溺于晚清风云的阅读中。作为调剂,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直到昨天才算真正读完。有些篇目读得断断续续,有些则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不管此前看到过多少篇书评,它被怎样的人怎样地毁誉,一个人源自内心真诚的阅读体验总是无法被替代。这本书中激起我共鸣的...
评分我最早知道查建英这个名字,很遗憾,是在一本时尚杂志,大概采访的是关于美容保养之类的问题。下面附了她的简历,有本她编写的一本书叫做八十年代访谈录。 直到今年我才在三联书店买到这本书,很厚,读起来也不轻松,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 在今天,你要找一本消遣的书非常...
评分近段日子,沉溺于晚清风云的阅读中。作为调剂,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直到昨天才算真正读完。有些篇目读得断断续续,有些则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不管此前看到过多少篇书评,它被怎样的人怎样地毁誉,一个人源自内心真诚的阅读体验总是无法被替代。这本书中激起我共鸣的...
评分这是我出生的年代,那是这个时代的末尾。也因此,我对那个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的一切了解,都只来自于他人的叙述。可仅仅是这样的二手资料,已经给了我无限大的遐想空间,已让我对那个别人口中的八十年代向往不已。 这本访谈录的作者查建英这么说:“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历史中...
哪一天这些成为常识,我们就能做一个正常的国家。从容,和谐和幸福。
评分和老六的那本《记忆碎片》不同,更难读一点。由于个人兴趣,陈平原甘阳栗宪庭三篇基本跳过。基本对八十年代文化艺术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八十年代应该算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在那十年的文化隔断以后,来一次爆发和蓬勃。有着理想主义的年代。让人怀念。
评分“八十年代”派对 怀旧而已 不读也罢
评分听书听下来的,最喜欢阿城、陈丹青、刘奋斗、刘索拉的部分。其中刘奋斗访谈是出版物中未收录的,他讲得比较敏感,其中关于八九、关于电影、关于余华、关于伤痛文学等等都深以为然。话说回来,整本书在今天都是黄线之外的东西,陈丹青现在上访谈哪敢这么直抒胸臆啊。近来读书真真的感受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兜兜转转,进进退退。这些年,大概是在平均线以下的。
评分文藝高幹扯淡集...也就你們覺得高爾泰是草根...P.S.陳丹青年輕時真是帥的一塌糊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