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29/01/1967
出生於法國夏朗德省的 Barbezieux小村,當地人口約一百六十人。1989年他遷居巴黎,成為律師和社會法教師,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旅遊,待過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海和多倫多等地。1999年他因為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的文獻和家書深受感動,動筆寫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混合了當時世界大戰的氛圍、精細描寫人情事故的作家普魯斯特、兩個年輕男孩數天的激情和永生的愛情。同年他亦出版他的第二本小說,以他病逝的兄弟經緯,轉化成日記小說的《他哥哥》(Son frere),法國劇場、電影界最重要的導演夏侯(Patrice Chereau)立刻將它改編成電影,並得到2003年柏林影展銀熊獎,隨後在台北金馬影展放映時,片名為《死亡詩篇》。此小說之吸引夏侯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身體瀕臨死亡前鉅細靡遺的記載,以及兩兄弟間最親密的情感和記憶。32歲才動筆寫作的貝松,其小說的主題多圍繞在死亡的命題上,在訪談中他自承深受普魯斯特、韓波,特別是莒哈絲的影響甚深。
譯者簡介
蔡雅琪
輔大翻譯研究所法文組畢業,曾為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有莫泊桑的《她的一生》等。
故事以一战为背景,透过16岁的花样少男凡松·德·赖多瓦尔的眼睛,详述着他与Marcel Proust(马塞尔·普鲁斯特)相遇、通信、知交,诉说着他与女管家私生子、21岁的阿瑟·瓦莱斯一场初恋的心境变化。
菲利普借用自己书中虚拟的人物马赛尔普鲁斯特,说了这么一段, “我确实认为-请见谅-爱正是痛苦的根源。” “因为总是需要吸引,说服,留在身边,不让离开,这才成为爱的养料。因此我们走进了恶性循环,注定会遭到失败,却自以为是占据着上风。最终还是被战胜了,因为我们根...
评分 评分由于最近一直在看很枯燥的书,这本书便成为我换口味的试验品。作家、翻译者甚至是出版社都是第一次听到。既然只是拿来转换口味而已,没有当作很正式的读物去欣赏。也可能正是因为以这个比较低的姿态进入对此书的阅读,让我获得了一种发掘式的畅快。不像有些内容一般,但被编辑...
评分文句相当优美,充满哲思。 活在当下。
评分我不要有一天用过去时来想你。
评分法国文学总有细腻绵长的味道,对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致而不造作。
评分男人与男孩的故事
评分06年的书,去年才翻出来读完..听说现在已经绝版了,却又看到了12年版本的。我不知道说这些干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