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丽红,1950年生,台湾嘉义布袋镇人,目前专事写作。曾以《千江有水千江月》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代表作有《桂花巷》(1977年1月1日初版)、《千江有水千江月》(1981年4月初版)、《白水湖春梦》(1996年12月13日初版)。
小说男主角、台北青年大信初到嘉义县市布袋镇,经女主角贞观导游地方,两人因而相恋。后来贞观至台北上班,大信至金门当兵,两人之间的情愫产生变化。
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台湾民俗的瑰丽与趣味,而贞观与大信古典又含蓄的恋情,为这个时代逐渐失去的纯然恋歌,悠悠地低吟了一遍……
这是一个带着清馨美丽的印记的爱情故事,也许是没有大团圆的结尾令不少人感到失望的缘由,被称为贞观与大信的爱情悲剧。其实,作者这里只是讲述了一个海边的少女怎样开始,又怎样结束她初恋的故事,来得自然,去的平淡。 本书的历史背景建构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原衍自吴中...
评分连续两个夜晚,八九点钟开始,懒懒地歪在床上,就着台灯温柔的光线,手捧《千江有水千江月》,心下恬静而又温暖。如此,直至深夜,犹不觉困倦。 读大信和贞观之间一来一往的信件,心生细微感动。从一开始的礼节性问候,到后来的相知相悦,其间婉转流动的心声,暗暗滋生的情愫...
评分也可能作者是台湾的吧 作为北方人的我有些语言体会不出作者的韵味,所以只能说是迷糊的看完了,有一种感觉就是世间所有痴情的男女到最后只能是模糊的兄妹,就像林黛玉和贾宝玉!
评分朋友荐我看《千江有水千江月》,说是行文舒卷,情致雅丽。看罢果真是低委回环,一唱三叹,无论是深明大义的大妗、语重心长的婆婆,还是思乡半百的大舅,一一透露着乡情的旖旎;故乡的人也豁朗清明,主人公大信与贞观从相识到相交,颇有些不沾凡尘的味道。小镇透着海的澄澈明净...
评分本来对这书有很高期望的,毕竟豆瓣上评分这么高。 结果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这么高的分是怎么被评出来的? 看了几篇评论,大家欣赏的主要集中在 1.男女主人公的所谓”古典爱情“; 以及 2.作者对民俗的描写上。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到底是哪门子的爱情呢?看到最后其实只是异性笔友...
作者的感情丰富,但是却不懂得表达的节制。过多的感叹无法引起共鸣,反而让人觉得矫情,甚至滥情。不过在书中的确可以了解一些台湾的风俗民情,只是在叙事上多了一些感慨,少了一些趣味。说起风俗民情,还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是趣味十足。
评分结尾,贞观把大信给她带来的悲伤痛苦,通通都还诸天,还诸地,还诸佛···这样的结尾让人觉得不够过瘾,释然与淡淡的哀伤会使人得内伤哎。 但是没人会说这小说不美好,从家族中的人情味儿,到与大信的相处,我最爱看那一封封信!(很纯真的交流),贞观,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素素净净的女子。 也很感怀于那一个个节气,从端午到七夕到过年····四时风俗不同却都很有风味与人情味!
评分从古朴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台湾传统民俗民情,比起他们的爱情,更打动我的是那些夏日的捉蝉,端午的粽子,蟾蜍的肝叶,七夕的汤圆,台南的凤凰花……很适合这个微凉的初夏。
评分还记得当年《停车暂借问》风头无两,钟晓阳颇有一文动京华的势头,我倒是更喜欢《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些。其实也是满肚子不以为意,大家族血脉相连隐忍至孝传统文化那一套再感同身受再不胜唏嘘也难免有些忍不住冷笑,特别是我这等见了点“西方先进思想”皮毛就动辄扯到“文明”与“自由”的宵小之辈。只是《停车》我几年间看了几遍都无甚大印象,觉得单薄,太净了些。《千江》不提到爱情的部分还是可堪一看的(是否认同另论),男女主角一对戏就令人不由得要发噱,明明再普通庸俗不过的两个人,来往举措也像煞幼稚的中学生,还口口声声“沦陷”、”至诚“、”何其所幸“的琼瑶腔。不过这也是萧丽红的通病了,什么事都不愿意动脑筋去认真思考,光会扯着大嗓门没完没了地讴歌”伟大的中华人民“、”五千年传统文化“,简直是感天动地恨不能以死殉国的阵势。
评分因为一个浙江女孩喜欢这本书,纯净的文字像她一样,不喜欢这个故事有些突兀不自然的结尾,而且,与其说她是贞观,我是大信,不如说她是蔺燕梅,我是余孟勤,好久远的故事了,回忆也像发黄书页间的纸粉,在被翻动的时候才会偶然的掉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