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
刘绍铭,广东惠阳人,一九三四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六一年赴美,一九六六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一九六八年回港,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英文系。三年后,应新加坡大学英文系之邀,出任高级讲师。后又辗转回美,定居于威州Madison,为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中文系主任。 主要着、译有:散文集《旧时香港》、《文字岂是东西》、《怎生一个闲字了得》、《情到浓时》,小说《二残游记》,专论《曹禺论》,中译欧维尔《一九八四》、以撒辛尔《 子金宝》、马拉末《伙计》,英文编译《含英咀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合编)。
《吃马铃薯的日子》是刘先生类似于自传式的小文,大概讲述着是他自己寄人篱下的童年时光,艰难求生的青年岁月,最后勇敢求学美国,在那里慢慢的弥散开生命的枝桠。书不长,地铁上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到站了,合上书,脑子里悠然飘出那句:LIVE LIFE TO THE FULL。这是他的朋...
评分perhaps these pages are more particularly addressed to poor students. As for the rest of my readers, they will accept such portions as apply to them. (Walden)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这段开场白,几乎完全可以放到这本书中。刘绍铭自己也说,“自觉前半身不...
评分香港人的社会性很强,又喜欢连通,落在文学上,常常是化“文学”为“文化”,合纵连横地来一番综合,像小贩那样营生,快速而轻浅。 文字不厚没有关系,毕竟思想大师可遇难求;然而随笔,不管抒情还是叙事,味道一定要好。否则便不能算是文学,也就不该出版。 一个职业人,本...
评分昨夜无趣,随意翻书,捡起一本刘绍铭《吃马铃薯的日子》,揽卷入怀,细细的读起来,竟爱不释手。我想其原因一是我喜欢读回忆录,另一方面其文字确实传达给我一种平静的力量。 想起作者坎坷的一生,我也释卷长叹,想必这一辈的人也都是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的事情...
评分香港人的社会性很强,又喜欢连通,落在文学上,常常是化“文学”为“文化”,合纵连横地来一番综合,像小贩那样营生,快速而轻浅。 文字不厚没有关系,毕竟思想大师可遇难求;然而随笔,不管抒情还是叙事,味道一定要好。否则便不能算是文学,也就不该出版。 一个职业人,本...
负笈留学,诸多心酸。
评分读书之艰辛~
评分负笈留学,诸多心酸。
评分其实最艰难的部分都一笔带过了 比如如何当着侍应生依旧拿了B和C 如何只懂英语却在比较文学系拿了形同于A的B- 这其中的苦 可无限遐想
评分实在的很,率真的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