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1862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贵之家,幼年随父母旅居欧洲,11岁时回到美国。她在家庭教师指导下接受教育,自幼受欧洲文化的濡染。伊迪丝少年时代便酷爱文学,在父亲的图书室里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很早就开始写诗,以后又练习写短篇小说。1885年她与门当户对的波士顿绅士爱德华·华顿结婚,婚后一度中断了写作。但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她1907年移居法国,1913年与丈夫离婚,后定居巴黎,以全副精力投入创作。伊迪丝·华顿与旅居欧洲的亨利·詹姆斯交往甚密。亨利·詹姆斯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迪丝积极投入社会救济活动,并因此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上流社会摧残人生与理想的悲剧。莉莉·巴特聪明美丽,她有高雅的情趣与追求,但因家庭破产而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地。莉莉决心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智慧改变自己的处境,然而由于没有金钱做后盾,她处处碰壁受挫。莉莉最后在贫困与孤独中死去,用生命换取了一身清白。
小说文笔隽永,刻画人物心里细腻深刻,堪称美国小说史上一部独具风格的名篇。
Lily Bart, a beautiful and unmarried woman, 29-year-old, living in the leisure-class of New York, is eager to marry. Unfortunately, she misses several chances of attaining her goal,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broken by her own faults, others by other people’s...
评分“淡淡的忧伤”,这是雕爷牛腩家的一道前点,其实就是一颗煮鸡蛋,面对诧异的餐客,服务员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着这颗鸡蛋顾名不可思义的做法,脸上的面纱似乎在遮掩背后嘲弄的笑容。这颗在低温的温水中煮熟的鸡蛋,仿佛因为这文艺范儿的名字也显露出一种异常优雅的气质,...
评分心理描写很细致,很多处也都很有女权主义的雏形。只是当下社会已经给了女性更多的的选择,所以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如今女人不再是当客厅的太太一条路了,就算是上流社会的公主也是要去投行训练一下,有“正经工作”的。在此真挚地谢谢书中扮演背景的女工,是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最...
评分读完了,译笔流畅,心理细腻,不错的风俗小说。是世俗的力量打败了爱情吗?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在这困顿中,可以看透很多事情。 “她看不起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还没有那么堕落吧?我们有弱点,但是我们也有不能放下的自尊。 从小说的...
评分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的,也就是了解了一个皮毛而已。而且放弃了看英文版,而看了翻译本,觉得挺别扭。 估计少有人看女性作家的作品,更不要说时外国女作家了。全文也就是说了一个怨妇在一堆怨妇中挣扎的故事。要面子又没钱的那个怨妇活得很累,要面子又有钱的怨妇们活着跟死了一样...
华顿夫人的语言太美了……真的,整本书,整个故事都很美,甚至我都忍不住想要热泪盈眶地大声朗读。
评分同纯真年代。
评分额最后去当纺织女工??我觉得不太行,被男人骗好几次求求长点心眼……
评分同纯真年代。
评分没有读完。我都忘记自己是如何得来这本书的。2011年某日 读完了,译笔流畅,心理细腻,不错的风俗小说。是世俗的力量打败了爱情吗?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在这困顿中,可以看透很多事情。 “她看不起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还没有那么堕落吧?我们有弱点,但是我们也有不能放下的自尊。 从小说的结构来看,巴特小姐的衰落是一步步的,有多次中断和转折,但结果都是更加边缘化。至于格蒂,虽然是不错的朋友,但她也难以感同身受巴特的处境吧。这让我又想起了《当代英雄》里的马克西姆。毕巧林同样也不能满足于这样一位忠实、可靠的军队大叔当知己。 所谓的悲剧,大概就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命运,却不得不一步步走向它,直到所有的幻想破灭,只剩一点儿火苗——催眠药。2011.4.2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