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烟云》是一篇不断地倾向于变成某种别的东西的短篇小说:社会学随笔或隐秘日记,但是伊塔洛·卡尔维诺总是能够以他的那套由喜剧性的插科打诨和耸肩膀构成的防御战术来对抗这些倾向。这种防御战术使他能够停留在他自己的氛围中,处在象征性的变形、从真实事物中提练的现实性、情绪的发泄和散文的诗意之间。
我们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的图像和表意符号就是烟,,是装载着工业城市的化学废弃物的烟雾。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对抗这烟雾的方式:专家出身的官僚科尔达,魅力女孩克劳迪娅,工会领导人巴萨鲁齐,房屋出租者玛格丽蒂,一般群众阿万德罗。在他们当中,无名的主人公似乎拒绝任何虚幻的逃避和任何空想的位置变换,固执地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观看它们,要一直目不转睛地观看它们。如果他期望什么,那也仅仅是从他正在看的东西中期望一个图像,能够用来与另一个图像对抗;小说结束时并没有肯定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找到了这图像,而仅仅是不排除有可能找到这图像。
《阿根廷蚂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这个中篇小说的题材不同寻常,说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带了婴孩搬到阿根廷一个小城居住,向当地一个女房东租了一所房屋,当天将婴孩放在床上,出外一路见到邻居毫不在乎地用化学品喷涂屋缝及消除花园中的蚂蚁。他们回到新居,发现屋中也都是蚂蚁,打电话向女房东抗议。当然,女房东家中也都是蚂蚁。实际上,蚂蚁乃是这个地方日常生活的通常现象。整个故事所提到的就是每个住户对蚂蚁的各种反应,及如何用各自方法应付蚂蚁问题。这个寓言等于是描写人类在社会中受各种环境牵制的缩影:有的完全不理,坚称没有蚂蚁;有的接受了蚂蚁的现实,说这是命运,无计可施;有的则坚持人类智慧高于蚂蚁,必可将蚂蚁消除。这对青年夫妇终于还是灭不了蚂蚁,终于认输,搬到海边没有蚂蚁的地方去住。小说里到处都是作家的暗示和隐喻。
烟云 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用平静的语气去说,就有点乏味了。人总是很奇怪,写一些自觉得无聊的话,他自己却又心存执念的想看接下去的无聊笔墨。日子这种东西,一天天过起来就显得漫长了,加上脑子不断细思得到的东西,它仿佛变得沉重了。人们在很多不同的情景中都能体会到其中的...
评分两篇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太相似了,最明显的不同是《烟云》里各个人物的象征含义(忍受烟云的、在烟云之外的、以逃离烟云麻痹自我的、反抗烟云的……)。《阿根廷蚂蚁》更精炼,更有寓言的气质。妻子向蚂蚁人发火、众人不是抗议而是抱怨的议论,前言里“淡然的斯多葛主义”忍受的...
评分安顿这个词并不确切,因为我当时没有任何安顿下来的欲望,我愿意让我周围的一切都是临时的,不安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内心里感到安定。 看见的是大家在贫困中挣扎,我也在其中挣扎,不是说我已经听天由命了,不,我是乐在其中,因为这样就证实了我的看法,生活就是如此 p6短...
评分 评分烟云 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用平静的语气去说,就有点乏味了。人总是很奇怪,写一些自觉得无聊的话,他自己却又心存执念的想看接下去的无聊笔墨。日子这种东西,一天天过起来就显得漫长了,加上脑子不断细思得到的东西,它仿佛变得沉重了。人们在很多不同的情景中都能体会到其中的...
他的作品告诉你的不是一种结局归宿 是挣扎到淡然的一个片段 对于困境的态度
评分早上起来,发觉屋子里滚动着几团棉花糖似的柳絮,不知何来,无从由之。蓦然发觉,这两天所读的卡尔维诺《烟云》《阿根廷蚂蚁》,极大程度还原了现实的某些生活,他描写的是现在的“我”——现代化的“我”。古人常以烟云喻之为红尘,蚂蚁喻之为众生,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己对抗烟云(雾霾、气候、政治环境)和蚂蚁(环境、物质、内在疾病)的方式,当然,作者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最为完整最为有效的答案,我们又该何以为之呢?
评分第一个故事有关雾霾很应景,第二个故事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评分第一个故事有关雾霾很应景,第二个故事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评分卡神主题的普遍性:身在北京,对于一个一天要洗无数次手的人来说,《烟云》中的梦魇甚至无需从隐喻层面进行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