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你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像是走在意大利贵族摆满陈列品的走廊:每处来自文学和艺术的引用,你想起它们的context,读出它们的隐喻;每一种植物,每一种鸟,每一种蝴蝶,你记得它们的生境和样貌;Zemblan的每一个单词,你听出它们来自哪个语言的什么词汇,你怀念北国的乡音;那...
评分【读品】罗豫/文 “微暗的火”,典出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意指月亮偷窃太阳的光辉,反射出微暗的光芒。如今,各种打着文学研究旗号的藤藤蔓蔓,攀附在文学大树上借光借景,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与其直接挑战珠峰,中国当下的学术工匠似乎更喜欢“抢占山头”:你去搞别人没...
评分第一次听到“纳博科夫”这个人,是与“后现代”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反文学”、“解构”、“无意义”、“文字游戏”,这些新词汇让习惯于读传统作品的我既期待,又紧张。《微暗的火》是我认真读的第一部后现代作品,未读之先便在想:纳博科夫会创作怎样奇特的文本呢?读...
评分规律性的学习写作之后,陆陆续续写了很多东西,每一篇作品都还应该经历更多修改,更多发酵,以打磨那些拙劣的比喻、象征,捋顺情节,形成风格,找到主题。 实践史蒂芬金的教诲,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情绪,或是模仿王小波的那种亲切近人的荒诞派,几乎是同步并举的精神分裂...
评分纳博科夫写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内容本身的意义还是形式带给来的新的尝试和美感?《我的名字叫红》里面也有个凶手,橄榄,蝴蝶,鹳鸟,是谁并不重要,只要知道谋杀是文化冲突造成的内涵就够了。同样,变态的(金伯特眼中的)格拉杜斯追杀逃亡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并没什...
他的。永远是心爱的。偏执狂。
评分搞不懂纳博科夫在玩什么
评分结局否定了一切。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故事又是虚拟的叠加。很神奇。
评分纳博科夫有我最赞同并支持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评分时代文艺的文艺时代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