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的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用细致的研究和极具穿透力的思考,解读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和大众媒介之间的恩怨情仇。
《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学生运动的报道如何抑扬褒贬;运动中公众人物的声誉如何与日俱增,又如何慢慢消散;暴力如何不断升级;媒体的选择如何影响60年代这场学生运动和社会政治变迁。
作者托德·吉特林曾经参与了当时的报道,他不但目睹了媒体是如何歪曲报道的,而且还看到了学生运动自身复杂的结局。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在吉特林对于媒体报道和学生运动丰富的叙述中,他的朴素的描写,他的的对于人性的思考方式,为我们在大众传播时代观察民主的意义以及媒介与民主不断扭曲的关系提供了个独特的视野。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上那段重要的时期,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必须明确媒介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运动与媒介的博弈中,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运动镜像绝对不是运动本身,也不是完全按照媒介自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十年前看的第一遍,十年后为写论文看第二遍。 理论基础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作为新左派分子的吉特林通过两条线索详尽分析了社会运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一是60年代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如何被媒体框架所琐碎化、极端化、边缘化的过程,以及是如何分化抗议组织...
评分 评分 评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必须明确媒介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运动与媒介的博弈中,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运动镜像绝对不是运动本身,也不是完全按照媒介自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整本书偏历史叙述了,记叙了1960s的新左派学运vs越战政府事件中,媒体的态度转变以及对事态的推动和改写。就连sherlock holmes都懂得,你可以禁锢一个人的行为,却永远无法控制思想。媒体这种大众意识传播体似乎总意味着真实,因为怀疑和思想总是被话语左右。政客的手腕即在于控制话语权,讨好这放浪不羁的媒体。
评分为了顽强地面对导师的拷问~随便抓到什么有关没关的书都装模作样地给读起来吧!阿门~文殊菩萨保佑我啊!!!TT
评分借了这书不下三次,没一次能读下去,我想大概不是我的问题,实在是写得太难看了。包括英文版,所以不光是翻译的问题。
评分和现在的occupy还有点像啊
评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够~~读起来很费劲而且总觉得很乱~思路不明确~~但是看完还是有许多启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