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八八九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留学罗马,归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艺创作,写了不少剧本。二十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统称《名人传》。他的长篇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发表在这一时期,他也因此获得一九一五年诺贝尔文学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一九一九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一九二○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三年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有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同时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当我沉浸于网络言情的时候,当我沉浸于生活中短暂的欢愉的时候,当我在毫无目标的漫游中丧失自我的时候,我明白,我已经距离清醒越来越远。考试的失败让我明白,也许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就像妈妈说的,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在认识中没有受过什么重大的挫折。我们不富有但也乐...
评分 评分贝多芬 悲恸的诗篇 失去了童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个卑微的母亲,一台破旧的钢琴陪伴了他的童年。他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孤独,但他却心中有着一个他爱得天使。读到贝多芬抱着画像伤心的滔哭得时候,仿佛看到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对爱情思念的伟人。...
评分罗曼 • 罗兰是《约翰 • 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始终贯穿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讴歌那些为理想而飞蛾扑火似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物。《名人传》是他为三位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艺术家作的简要的传记,有乐圣贝多芬、画圣米开朗琪罗以及俄罗斯著名作家...
战胜日常,I am the hero。相见并不恨晚,恰恰好的时机,恰恰好的阅读。
评分真是超棒
评分看完此书,心中竟没有任何激荡,殊为不解。可能是伟人的心灵和行为太难理解了吧,对于他们的孤独与苦寂无法体会吧。 对贝多芬,读到托尔斯泰后,关于他的内容大部分都已忘记了,没什么印象。 对米开朗琪罗,只感觉他是一个诗歌写得特别棒的老头,懦弱而敏感。 对托尔斯泰,感触还算比较深:可能一是因为文学性的东西,我还比较好理解,不像音乐和雕塑那样,我缺乏那种欣赏能力;二是因为托尔斯泰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类的大爱,特别能打动我。 三者之中,我更觉得托尔斯泰的形象更伟岸,更符合我心中英雄的标准!
评分还行
评分颓靡流行的时候,一股英雄主义清新的风。沉浸在强调情爱的主流文化、追求无限安逸享乐的时候,这书是一枚清醒剂。它并不是一味高歌英雄,英雄也有弱点,沉浸在人性的痛苦里,但这样看来,却尤为真实。这个版本翻译得语言也相当不错,语言不造作,也不刚烈,恰到好处。居然没有发现这样一本很赞的名著。许多名著为了揭示人性批判社会,也是有颓废风气的。但这本不一样,给人启迪,让人在被信息爆炸时代不断洗脑之后,突然惊醒,仿佛就能感觉到痛苦,但是却为自己的清醒而庆幸,觉得幸福、欢乐。长书评以后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