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从上海、南京、长沙、洛阳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年轻作家的身影。《中国游记》就是这次旅行的见闻记录。书中不仅论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还对当时的世风民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下了作者拜访章炳麟、郑孝胥、李人杰(汉俊)、辜鸿铭、胡适等人的谈话记录。这次出版,还配有芥川氏当年旅行的六张精美照片。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生于东京。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后,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两次复刊《新思潮》,引导文学新潮流。此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鼻子》、《芋粥》、《手巾》,确立其新进作家的地位。1919年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前往中国旅行。1917-1923年,所写的短篇小说六次结集出版。1927年7月自杀。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小品、随笔、游记、札记、诗歌等。其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7年,NHK拍摄了《中国铁道大纪行》,记录了4月到11月间,关口知宏乘坐火车漫游中国的故事。 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之托,芥川龙之介乘船前往中国,从上海出发,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旅行。 时年二十九岁的芥川只是一个年轻的作家,当时的日本却已经迅速成为资本主义的新兴...
评分【读品】罗豫/文 中国和日本,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同治明治以降,两国“礼”与“兵”的往来愈加频繁,双方都怀着或善或恶的意图想了解对方,各种形式的见闻笔记随之涌现。已故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凭一己之力就搜集了227种中国人的“东游日记”,而日本东洋文库所...
评分2007年,NHK拍摄了《中国铁道大纪行》,记录了4月到11月间,关口知宏乘坐火车漫游中国的故事。 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之托,芥川龙之介乘船前往中国,从上海出发,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旅行。 时年二十九岁的芥川只是一个年轻的作家,当时的日本却已经迅速成为资本主义的新兴...
评分我很喜欢芥川,在他的遣词用句和手法运用方面,很吸引我,像一个小年轻。 哪怕我喜欢芥川,我也能看出他对中国的嫌弃。结合时代背景,完全可以理解,虽然还是会伤心。 1921年的中国行对芥川来说怕是只有古典文化和自然风景有吸引力,就算如此,他也在文中反复强调中国的不文...
评分最近在读三个日本人的书。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川端康成《雪国》和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曾被黑泽明拍成电影,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川端康成凭《雪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岛由纪夫是川端康成的女婿,文章同样以细腻唯美著称...
末附的《南京的基督》一篇中,假基督降临的情节难道受了老陀的宗教大法官的影响吗,此外,考虑到芥川的名篇《蜘蛛丝》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个小故事极其相似,老陀和芥川的关系待考。另,芥川说日本人的耳朵像是“长在脸上的木耳”……最后,钓鱼岛是中国的!
评分好啊!真实的旧中国比想象更有冲击力。洋人俏皮的打量的确不失为国人手头一面好鉴镜。芥川龙之介二十多来的中国,言辞却不偏激,看到什么说什么,笔头所及都活灵活现的,不少调侃到位的段子赚得我许多笑。他死得早,要是再来个60岁重游中国,一定能写出更好的游记。
评分在芥川式游览上海和中国江南广大地域的城市和郊野之中,常常隐伏有鲜明的排日标语,构成对夹在西洋和中国之间的帝国日本人优越感的刺激。就游记中最用心力的《上海游记》而言,芥川式非常敏锐地发现了一些历史细节,1921年上海租界日常生活的光影也大致勾勒而出,暗藏了阶级的、殖民地国际主义的、革命与保守、不同生活空间区隔的隐隐动势,尽管或许并不是芥川式本人有意识加以展现的。相比而言,横光利一之《上海》展开的生活画幅更为细腻和复杂,创作的态度似乎也较芥川式更为严肃,芥川式自始至终陷溺在一种日本式“新文艺腔”的颓废、顾影自怜和矫揉之中。
评分给三星和文本身没关系,因为他终究是在中国最受难的时候来过的日本人。即使他从头至尾都是写实的。
评分在合集里面读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