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幼年身世坎坷,11岁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1966年,代表作《冷血》出版,仅两周即登上美国畅销书榜第一位,且雄踞一年之久。这部“非虚构小说”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洛杉矶友人家中,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杜鲁门•卡波特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在看到之前先瞥了一眼《卡波特》这部电影的名字,然后看了一篇写卡波特的小文章,大抵是《冷血》一书对他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云云。于是很好奇,一部作品或一个事件到底怎样让一个人的世界观从此改变? 看完之后总算明白了一点点,只能说...
评分上周去沧州出差带的书是楚门.卡波特的《凶杀》,其实翻译成《冷血》可能更好一些,因为英文原名是《In Cold Blood》,从孔夫子买来的,晚上住在宾馆里,那两天正逢大风降温,屋外北风呼啸,带来黄骅港和渤海湾的咸腥味道, 我把房间里的暖气开得足足的,放满满一浴缸水,把自己...
评分“魔戒”是托尔金对人性的洞察,而“冷血”是卡波特是对人性的悲悯。 前几天在追《魔戒》三部曲的时候,对故事中的主人公Frodo非常不理解,他除了一时冲动说“我来护送魔戒到末日火山”之外,并没有什么作为,身无长技又不聪明,还误中奸计怀疑忠诚的队友,甚至到了最后...
评分 评分《蓄谋》(In Cold Blood》 【美】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 胡忠茂、张德康、黄勇民译 我自然不是天才卡波提的粉丝,否则也不会在盘缠不足的情况下将卡波提的《蓄谋》放弃;但我自然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天才,否则也不会翌日就折返将《蓄谋》罗致门下。其...
以一桩凶杀惨案为核心,重现了非常多的丰满角色,也进行了人性的审问。社会和家庭造就了满不在乎的杀戮,对象却是毫无关联的善良家庭。就像佩里说的,克拉特一家的死是为其他人还的债。迪克是自大和贪婪,佩里是压抑和扭曲。他们在恶人面前积累恶意,在善良人面前释放恶意。人性从来都不公平。 更关键的是,佩里将自己的命运统统归咎于社会家庭和教育,并拼命幻想良好环境下的成功自我聊以自慰。然而安德鲁拥有佩里渴望的一切,却依然被处以绞刑。真是一点希望都不留的结局啊。 作为纪实文学,却写得扣人心弦细节丰富,呈现着小说的魅力,并且由于真实的故事背景而带给读者更大的冲击感。
评分没有立场,所以无处不在。没有感情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最多的感情。
评分虽然在行文中非常克制和冷静,但是当卡波特选择了以施暴者的角度叙述时,立场与态度已然非常鲜明了。增补作者背景后,不难理解对佩里着墨厚重的所在。其实这作品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解析犯罪者的心里可能成因,而是这种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的文体在无需过分渲染的前提下却极度还原了真实的人性。
评分@新世相第二期第一本,感觉像是在看冰血暴第三季,要么我放张藏书票给下一个人?
评分虽然在行文中非常克制和冷静,但是当卡波特选择了以施暴者的角度叙述时,立场与态度已然非常鲜明了。增补作者背景后,不难理解对佩里着墨厚重的所在。其实这作品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解析犯罪者的心里可能成因,而是这种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的文体在无需过分渲染的前提下却极度还原了真实的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