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1973年因其终生成就被美国授予国家文学金奖。他曾执教于威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等名校,讲授文学。他是全球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著作颇丰,其中包括《洛丽塔》、《微火》、《阿达》和《说吧,记忆》。
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导师、批评家和小说家,纳博科夫在对这部西班牙经典名著作了逐章概要讲解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极为严谨的讲稿,充分展示了他对《堂吉诃德》的一系列洞见。一般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温和的讽刺作品,但纳博科夫认为这种解释纯属陈词滥调,他将《堂吉诃德》视作这样一部作品:描述那位著名的骨瘦如柴的骑士经历一系列残酷事件,却仍葆有荣誉和天真。如同《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本书让读者跟随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真正富原创力的文学思考者聚焦于西方文学名著的目光,经历一场对经典文本颠覆性解读的冒险。
对幻想主题的精心阐述,多么有力,富有批评性和戏剧性。它是想象力反观自身的洞见。
——V.S.Pritchett,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这些充满奇妙活力的、特别古怪而可疑的讨论……将引领更多的读者回到《堂吉诃德》。
——Ronald De Feo,The Nation
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 刘佳林 1966年接受赫•戈尔德采访时,纳博科夫谈起他1952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堂吉诃德》的情景:“我高兴地记得在纪念堂里,面对六百位学生,我撕毁了《堂吉诃德》这本残酷、粗俗的书,这使我的一些比较保守的同事感到吃惊和窘迫。”(1)纳博科夫的这段话...
评分罗蒂的对纳博科夫的诠释中至少存在两点缺憾:其一,在对“残酷”的分析中没有囊括《〈堂吉诃德〉讲稿》中的“作者的残酷”问题;其二,用乔纳森卡勒的话来说,他的“实用主义”理论本身向来缺乏某种东西:“他想到了人们可以利用文学去获得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但似乎没能想...
评分【读品】罗豫/文 虽然腰封上醒目地印着“堂吉诃德”和“洛丽塔”两个沟通小说史的关键词,去看这本书,却不是因为偏爱滑稽离奇的《堂吉诃德》,也并非对性感撩人的《洛丽塔》感兴趣,而是因为喜欢纳博科夫,喜欢他的《文学讲稿》。(坦率地说,上海三联连续将“《洛丽塔》作者...
评分首先必须申明,本人无意探究人性之类的大问题,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这里讨论的仅仅是残酷这事情而已,跟那复杂得只有上帝了解的人性并无直接的关系。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这源于在下最近在读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的解读,残酷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从这里看...
评分说起来,文学评论可以是一件或轻松或严肃的事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不得不抒一己之私情、陶醉于美妙生动的文字从而唤醒自己的感官世界,或者是凭借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在纷繁的阅读谱系之中类比推演•••总之,个人的感受可能是强烈的、却飘忽有断层,似乎有太多可...
很棒
评分原著现在也没读完,应该永远都不会读完了。
评分又让我自卑
评分被迫讲自己不喜欢的一本书时,可以这么讲
评分纳氏文论第二部, 强烈建议先看小说, 再读讲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