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小说家。1924年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福建泉州,后移居台湾,从祖父起侨居日本。1961年以《枯草之根》获日本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此后四十多年笔耕不辍,作品不下百余种,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文化随笔、风土游记等,并成为日本文艺界近四十年来得奖最多的作家,囊括了“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等日本文学大奖。1992年,陈舜臣获日本文化界的至高荣誉“朝日奖”。
陈舜臣以历史小说走红日奉,其主要著作有《风云儿郑成功》、《大江不流》、《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实录》等。
《甲午战争》这部小说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竹添进一郎、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描写战争前夜的中国近代史。陈舜臣认为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不幸历史的原点。书名直译为“大江不流”(出版者因出版需要改名为《甲午战争》),他曾在随笔里写到这书名的由来:“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时局非常焦虑,形容为‘青山沉睡,大江不流’。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并想把它写进作品中。”他说的这句话出自谭嗣同的五言律诗《夜泊》:“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这表明他要用淡淡而娓娓的笔致,描写垂老的晚清怎样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打败,更要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氛,写出中国人的闭塞感。
《甲午战争》中的所有人物都史有其人,虽有所加工渲染,但基本上不予褒贬。诚如他自己的感觉,有关这场战争的资料非常多,以致小说有一点儿被史料拉着跑的感觉。甲午战争给朝鲜造成的灾难更深重,陈舜臣侧重描写了中国和朝鲜的内部情况,韩国有两三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好些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读完陈舜臣的《甲午战争》,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此时距离日本明治维新不过三十余年,而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亲手调教的湘淮两军骨干犹在,却不能撼动日军分毫,其中缘由,值得好好分析一番。 陈志武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政治制度才是核心竞...
评分读完陈舜臣的《甲午战争》,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此时距离日本明治维新不过三十余年,而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亲手调教的湘淮两军骨干犹在,却不能撼动日军分毫,其中缘由,值得好好分析一番。 陈志武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政治制度才是核心竞...
评分纯粹作为小说来说,描写确实寡淡了些,不过毕竟陈先生风格如此。文风平实,似是娓娓道来,但笔端却把19末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叙述得绘声绘色。平淡中见波澜。尤其本书最后几章,描写到黄海海战大败,到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再到年逾古稀的李鸿章亲赴马关签署丧权辱国之条约...
评分看了甲午战争,认识到军队的私有化是多么的可怕,军权的过于集中的灾难,军队只可以是国家的机器,不受制于任何个人,也不可被任何人所左右,我也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西太后,让我感觉到中国当时如果是一明君掌权,中国会不会不被战争蹂躏,中国现在会不会处在另一个社会制度下,...
评分我前后花了大概一个月读完陈舜臣先生的这本书,我读的是李长声先生译本。 我很喜欢历史,但很讨厌生硬的历史。这本书把历史从框架里拯救了出来,赋予了他灵魂,也赋予了在九泉之下的历史人物以躯壳站在我们眼前。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人,像是走场来来去去走走停停的“我方唱罢汝...
朝鲜始终是在夹缝中生存
评分日本当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但是他们善于瞄准时机,顺手牵羊;而清政府不仅不知己知彼,还不断内斗,互相制肘,令李中堂无法利用他仅有的资源。毕竟当年清朝还没有形成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军队也没有家破人亡的意识,民间更是只关心满汉之矛盾,忽视列国之竞争。所以,在我看来,甲午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发展,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评分日本当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但是他们善于瞄准时机,顺手牵羊;而清政府不仅不知己知彼,还不断内斗,互相制肘,令李中堂无法利用他仅有的资源。毕竟当年清朝还没有形成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军队也没有家破人亡的意识,民间更是只关心满汉之矛盾,忽视列国之竞争。所以,在我看来,甲午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发展,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评分因为之前看过陈舜臣写的<中国的历史>,我一直以为他是通史作家,不曾料想他还写小说。看了他的作品单真是产量惊人。能同时处理这两种题材很令我费解,我一向以为越熟知历史,会越远离历史小说呢。我是很早之前因为千方百计的读不进二月河的书时感受到这点的。
评分一边读一边在想,慈禧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干没干过任何一件好事呢?这书结尾的时候李鸿章终于给出了答案:没有慈禧,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人物出现的。Umich亚洲图书馆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