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短篇小说,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在文章中,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本文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深夜难以入眠,在手机上用电子书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看到第三页的时候,就平静的进入梦乡了。清晨醒来继续读。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用粗朴的方言写成的,和它要讲述的淳朴的故事融为一体。 破老汉、黄犍牛、老黑牛、留小儿、山歌、爆米花,在一片贫瘠的土...
评分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文学地域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风情。湘西、西北大漠、陕北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寒风凌冽的青藏高原、灵秀台湾、广袤东...
评分长久以来,将私人阅读目为世上唯一可由自己完全掌控纯粹自由的事情而倍加珍视,完全由着性子决定读什么什么时候读,即使一年不读书,也只是暂时走开,并未觉得不妥。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主观世界里越来越快的印象不断加强,由此带来的某种心理恐慌,最终还是影响了我的阅读...
评分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一想起这本书的名字都有种想哭的冲动。然后,我仰望天花板,让人看不到我的眼睛。记不得了是什么时候看过其中一章,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字迹里流露的平淡的文字,让人看的揪心,然后在我看惯了小4。韩哥那些逐渐疯狂的书后,它像是我心中遥远的清平...
评分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这样写道:“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 其实史铁生的东...
走好
评分晋陕方言读来尤其亲切
评分我读的是电子版 跟纸质没啥区别 很真实的知青生活 陕北的农村 有机会去感受一下
评分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向着荒凉地带的信仰与坚持进发!!!
评分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向着荒凉地带的信仰与坚持进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