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生于1924年,祖籍为安徽省桐城,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本部书初发行是以「素心剑」为名,是金庸先生以小时候一段回忆为主而发展出来的故事,疼爱他的家中长工因为冤狱郁郁一生,心中的委屈至垂死才吐露于他。
「连城诀」以一部剑诀及其中的宝藏秘密揭露了人性贪婪的一面,写人的“坏“这本书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狼心狗肺的丈夫,心机深疑心重的师 父,还有逼死自己女儿的父亲……憨直的乡下小子狄云,落入一个个圈套,失去了心爱的师妹,还有对人心的信赖。但是从这本书看来,当坏人也不是都很好过的,像有人半夜梦中爬起来堆尸砌墙,有人为了金银财宝发了狂……撇开这些可厌的事,丁典和凌霜华短暂的绿菊之恋,虽然淡淡如一阵幽香,却是全书最凄美的一段。
以一个“冤”字贯穿全书。 先是狄云被冤枉偷东西偷女人,被师妹抛弃,被官府请去蹲号子,被穿了琵琶骨,武功全失,还被削去五指。 进了监狱里,还被误会成007,痛殴了几年。 出狱后,又被水姑娘误会成恶僧,一马踏断一条腿。 然后被血刀老祖误会成徒孙,一路保护,结果被误...
评分京东上买的这本书,版本还不错,不过不确定是不是后来的修改版,如果是的话和以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也不清楚了,但是跟我印象里的故事没什么差别。 第一遍看这本书是很多年以前,当时应该是特别震撼的,这是金庸小说里的暗黑篇。其他故事我觉得多半还是氛围轻松有惊无险类型的,...
评分京东上买的这本书,版本还不错,不过不确定是不是后来的修改版,如果是的话和以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也不清楚了,但是跟我印象里的故事没什么差别。 第一遍看这本书是很多年以前,当时应该是特别震撼的,这是金庸小说里的暗黑篇。其他故事我觉得多半还是氛围轻松有惊无险类型的,...
评分从前玩过一个经典的RPG游戏——《金庸群侠传》,当时没有看过《连城诀》,对那一段游戏剧情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去死囚牢救狄云的时候,他反复说着:“我是个不幸的人……” 现在读完《连城诀》,比起玩游戏通关的轻松愉快,心情是另一种极端的沉重,游戏设计毕竟是简单...
评分至此,金庸的全部小说都读完了。 论气势,论格局,《连城诀》自然比不了《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这些,但如果论对人性揭露之彻底和决绝,这部小说甚至比《笑傲江湖》(它更侧重于政治)还要更高一层。 读罢整部小说,我感觉异常憋闷:除了憨直的狄云,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丁典、...
结局很败笔,不像金庸的风格,也许他想通过这部书表达些什么,与以往不同的东西
评分读的时候总想起苏童的《米》
评分看的时候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看完了回过来细想才觉出味道来。书里把大大小小的恶一字铺陈,晾在读者面前,可故事里的人不明呀,他们的挣扎拼斗在我们的冷眼里都偏激邪恶,“好人”们软弱愚蠢,如果我几年前看了定是绝望到谷底,现在只觉得疮痍满目,依旧拦不住什么东西在生长。所有的浮躁暴狂,哪一句不是直指隐秘人心,在不起眼的人眼里讽刺出赤诚,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你。我们追逐的,有多少能逃开文里的恶去,孰轻孰重?我喜欢这个结局,从混浊的冤屈惨烈直掉头成因果循环,狡诈贪婪都死去,未被污染的人儿留在了雪里。可之后呢?凌退思等进来了会如何想尽办法洗去毒药搬走金佛?多少人生出的恶念又是一轮循环。狄云水笙终有出雪谷的一天,他们怎么面对,做何感想,又会引来什么?丁典避了这么多年终于还是逃不开。结局暖亦悲凉。风,从未停下。
评分这是金庸所有小说中看得最揪心 最不忍卒读的一本书。展示了为夺宝藏极端扭曲的人性 师徒父子夫妻相残 和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信任。主人公更是所有小说中最屌丝的一位 不是啥帮主教主 也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只是一个不断蒙冤的淳朴乡下少年 有些愚忠 对坏人又总心慈手软 终酿成悲剧。还好最后的结尾给了人一丝温暖。
评分3.5,又一出武林人设集体崩塌的好戏。最精彩部分绝对是血刀老僧大战群雄那几章,简直抢去了所有风头,太好看了。"半夜砌墙"可编入十大恐怖镜头。 丁典与凌霜华太令人唏嘘。刻骨铭心,死则同穴。在狄云打开她的棺木之前,我一直以为她和她父亲合力演了一出戏。是我浅薄了。但凌退思为什么要活埋女儿,缺乏交代。 狄云与水笙的重遇让我想起《天涯明月刀》最后傅红雪与周婷的重逢,但后者给我的感觉才是真挚自然的,是两个边缘人物相互取暖。而水笙对狄云似乎更多是人格上的敬仰,这个cp组得太奇怪了。 似乎是要与狄云视角相契,这本书的行文给人感觉非常"驽钝",略显聒噪,说明性文字太多,只读前几章简直不欲继续下去。人物塑造也太单薄,似乎这些正派人士扯掉遮羞布后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坏法。 Anyway,"躺尸剑法"够我笑一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