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注释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洪子诚 文学史 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
发表于2025-02-22
材料与注释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十分!十分!全是需要仔细做笔记的地方!整本书都好,除了南方周末和北京大学内部的那两篇采访。
评分在脚注沦为形式的今日,用旧方法再现双重叙事的荣光。在右派为主流的时期,探索左翼背后的复杂性,就像我说过的,可能研究陈垣比陈寅恪要有趣。然而,语境化处理容易产生同情,责任被推向结构(时代),造成个体的免责,但究竟是有林默涵那样的人物的。不过,还是没有看出周到底是坚持还是跟毛走。
评分本书集结的这些文章应该算是洪老师对自己一段工作的总结 在这本书里面 洪老师采用了一种新奇(其实在很多领域不算新奇)的读史方法 即通过对材料的直接呈现与注释来多视角地还原某种历史现场 因为针对的都是50年代末到整个60代以作协为中心的政治运动历史 所以每篇文章都可以作为一个把握这段时期的感性视角 当然 著史者本身也并未退出历史的阐释场域 通过对材料的编排与极富个人观点的注释 著史者以自己的态度逼近历史 但这样做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材料的直接呈现实际上是要隐藏观看的视角 但注释即意味着暴露 材料与注释之间的张力使得这种写作模式可能呈现出一种悬浮状态 即写作的方式可能被直接架空 只余下材料而已 这个问题我还等着洪老师的回复 总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材料 同时也实践了新的文学史写作方式 值得一读
评分在脚注沦为形式的今日,用旧方法再现双重叙事的荣光。在右派为主流的时期,探索左翼背后的复杂性,就像我说过的,可能研究陈垣比陈寅恪要有趣。然而,语境化处理容易产生同情,责任被推向结构(时代),造成个体的免责,但究竟是有林默涵那样的人物的。不过,还是没有看出周到底是坚持还是跟毛走。
评分《材料与注释》是洪子诚对其经典讲义《问题与方法》的最新回应。作者尝试用双栏对比的模式,在全书上半部分以材料编排来展现文学史叙述的一种可能,注释与材料各成一体又相互解析,即教会后学如何分析材料,同时也教人如何学习领导讲话。本书在后半部分收录了多篇作者有关作家、教授、大学与文学史写作范式四者关系的反思,可谓直面现实,针针见血,其文风独树一帜。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材料与注释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