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洪先生的述学文体,温润有情,且自知个人能力的限度。特别是在文章、按语、自序文字的褶皱里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落后、失败、笨拙、紧张、偶尔的无聊感,非常打动我。洪先生有时候也很偷懒,摸索了几趟写文章的新范式,觉得没意思了,就不搞了,结集成书。很谦逊而自由的状态,很可爱。
评分很可能开启新的研究范式的一本
评分对于当代文学是否可以成史的偏见,是从洪子诚老师这里打破的。自从《问题与方法》以后,对于洪子诚老师就甚为叹服。这种悬浮的知识分子立场,在我看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者的姿态选择。也许谨慎过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文章里有一种多数学者罕见的自律性。以材料和注释来相互映衬,是个笨方法,但是对于当代文学这样太近的时代,更何况洪子诚老师本身深陷其中,这种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意见显现的方法,力图涵盖背景和多方声音的方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史当然不可能全然客观,必然带有主体的阐释,但这种尽力还原历史现场的努力还是值得称赞。唯有材料搜集太费功夫,也太见功力。作为小老乡,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
评分#十分!十分!全是需要仔细做笔记的地方!整本书都好,除了南方周末和北京大学内部的那两篇采访。
评分还是第一次见这种写法。资料和注释并行。有时候实在是没耐心看下去那些资料,太乏味了。但是能在这其中梳理史料,也是洪老师的过人之处。其中林默涵那篇最打动我。后面那些访谈,轻重不一,其实编排进来,未必全部合适。20170428读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